从《菩萨蛮》组词看韦庄词的江南文化情韵

2016-05-14 16:40曾渔渔
人间 2016年7期
关键词:韦庄江南文化

曾渔渔

摘要:韦庄《菩萨蛮》组词对江南山川风物不吝赞誉,这与他常年流寓江南的经历密不可分,江南诗意安宁的文化滋养着韦庄,让他的词浸染了浓郁的江南文化情韵。

关键词:江南;文化;韦庄;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自古文人对江南别有一番情结。历史上在江南留连过的文人,大多跟江南结下了不解情缘,此后一生,不断忆江南、梦江南,在他们内心深处,江南不再是遥远的他乡,而是文化和精神的乐土。江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是江南风光旖旎美景醉人,更是因为江南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令人乐不思归。晚唐五代词人韦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留连江南,如痴如醉,词中流淌的江南文化情韵,感染了一代代的读者。那么,究竟什么是江南文化,韦庄又如何与江南结下情缘,并用词笔描绘了江南清秋佳日的盛景呢?下文笔者一一道来。

一、江南文化

江南在中国古典文化史上,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晚唐五代,江南在经济和文化上不断崛起。江南文化辐射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江南有着天然的太湖水系,沿线遍布鳞次栉比的水乡小镇,以扬州、金陵、苏州、杭州等几座城市为中心,江南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期,与战火不断、兵连祸结的长安洛阳相比,扬州、金陵和杭州三座大都会日趋崛起,并向四周扩展,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圈。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北方文化的文化形态,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突出表现为一种审美的诗性文化。学者刘士林曾论述“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构成江南文化的‘诗眼、使之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恰是在它的人文世界中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文化实用主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也正是在这个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1]可见,江南文化体现出来的审美关照方式,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内容,而这样的审美眼光与诗性表达,与诗歌的表意不谋而合,诗词在江南恣意生长,诗词在江南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与活泼泼的生命力。

二、韦庄的江南文化情结

文化上的江南地位日益凸显。五代以后,江南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更形成了可观的城市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足状其盛。据考证,“杭州在唐代已经日趋繁荣,到五代时,又继续得到发展。当时钱塘江`舟楫辐辏,望之不见首尾'。吴越既以丝织品、茶叶、瓷器向北方朝廷进贡,又利用以此换取的允许贸易的机会,往来贸易以获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商业贸易的繁荣,吴越扩展旧城。凿石填江。吴越扩建后的杭州城包括子城、夹城、罗城三重。夹城周围50里,罗城周围70里。钱塘江捍海堤,一般认为是保护农田,其实更具有保护杭州城市的功能,保证了杭州城郭的安全”。[2]

唐代自战乱以来许多文人留寓江南。金陵因其龙盘虎踞的战略地位,也成为北方士大夫寄居的中心之一。据史书记载,金陵石头城建好后,大批文人南下避乱。如贞元二年进士及第的李棱“有别业在江宁”,与其父母定居于此。唐末,长安人刘著迁到金陵。韩洄: 《太中大夫守国子祭酒颖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行状》一文记述“天宝末,盗陷西京,兄侄七人遭罹不淑茹痛,违难寓于江南,布衣蔬食,不听声乐者,积六七年”。文人们来到江南后,继续写诗填词,目之所触,心之所感,笔致变得温婉细腻。这一时期,文人所作如《思越人》、《忆江南》、《望江南》、《渔歌子》等词牌曲调,都瞩目江南风物人情,歌咏江南生活情景与心中感触,在审美情趣上大多赞誉江南盛景或流露隐逸世外桃源的闲情逸致。《全唐诗》卷522,收录了一首杜牧的《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楚管能吹柳花怨,昊姬争唱竹枝歌。金钗横处绿云堕,玉著凝时红粉和。”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江南,丝竹管弦相和,温柔缱绻之乡,令诗人们留连忘返。

战乱年间,韦庄长期流连江南,这里的软玉温香足以抚慰失意漂泊的才子之心。据《唐才子传》记载:“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飘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3]韦庄为生活所迫,浪迹万里,漂泊江南湖湘十几载,可谓遍历风霜。其间为求仕求食而奔走干谒,惨淡经营,整日焦灼不宁。唯一可堪安慰的便是这春江水暖,西风莼鲈,莺歌燕舞,美景炫灿,江南美人温柔缱绻,江南安宁富庶,一点点滋养着韦庄那颗沧桑漫漶的心。江南山川风物、丰厚的文化也滋润着这批文人。韦庄与江南结下了不解之缘。“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江南的富庶、安逸吸引了一直在动乱之中疲于奔命的韦庄,于是决意去江南寻找安身之所。他先后到过安徽、湖南,到过江浙一带镇江东阳、两衙两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景如画,繁华的都市市井文化,让韦庄紧绷的神经和纠结的心态稍稍得以放松,惊骇狞厉之色渐渐褪去,灵魂变得安然、飘逸。对江南文化的浸染、对江南风物山川的不吝褒扬,使他的诗词作品染上了浓郁的江南文化风韵。

三、韦庄词的江南文化情韵

韦庄《菩萨蛮》五首流露出纤细温润的江南文化情韵: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春水、桃花、鸳鸯、燕子、杨柳,还有姑苏寒寺的夜半钟声、扬州廿四桥的明月、杭州钱塘江的秋潮、西湖的秋月和莼菜、松江四腮的鲈鱼,江南风物人情之美,令人不知不觉间消魂沉醉。江南如画的山川风物,江南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让韦庄的词笔也变得清丽温润,缱绻动人。韦庄词呈现出清丽自然的风韵,正是一种诗意情怀的审美外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菩萨蛮》词五首尽显诗情画意与文士情怀。在这些词里,江南风物浸染了古典的诗意,江南有着诗一般的生活氛围,草长莺飞,杏花春雨,水乡风致,妩媚旖旎,江南女子感情细腻委婉,性子婉转千百度,心思千珑万窍,在词里描画入木三分,这一切都脱胎于江南文化的清新秀逸与灵动脱俗——正如上文所述,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意文化。

战乱频仍的年代,大批文人士子流落江南,江南文化与这些文人相互成就了彼此。叶嘉莹先生亦认为,“韦词则像一曲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的‘弦上黄莺语。[4]随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词在江南传唱,吴越歌女、笙箫传播蔓延,词的题材内容和调名曲牌诸方面不断完善,而明丽秀美的江南成为诗人才子钟灵毓秀之所钟,既使这个诗性的南国田园得以建立,也让词日渐脱离音乐,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江南游子,他乡过客,韦庄以江南为栖息地,暂且沉醉片刻,以慰藉那颗躁动不安的灵魂,然而,莫名的乡愁却始终笼罩着他的心。词人正是用江南极致的美景来反衬对故乡的思念。正如《白雨斋词评》中所说:“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相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5]

参考文献:

[1]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2]傅崇兰.城市史话[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7- 48.

[3]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Hl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37.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李冰若.花间集评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3.

猜你喜欢
韦庄江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他的心上,住着一座长安城
韦庄: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韦庄:花间词人的一世江南烟雨情
谁远谁近?
绣江南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