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
摘 要:在紫砂陶艺的艺术作品中,朱泥壶是相当特殊的一类,由于其色彩鲜明,由柔细的矿泥,小巧的施艺技法与造型理念,自明到今,是紫砂茶壶之中颇为珍贵的一个品种。
关键词:朱泥壶;鉴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52-01
朱泥是宜兴紫砂泥料中的一种,埋藏于嫩泥矿层底部。朱泥从矿源上来看比较稀少,不可能大量开采,朱泥一般采用手工炼制,所以制作比较困难,况且土质细腻,可塑性虽好却不适合制造大的坯体,所以朱泥一般适宜制作小壶。福建、广东一带有用小壶冲泡功夫茶的习惯,受他们的影响,制壶人的观念得到了改变,一批制壶高手用朱泥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人称“朱泥壶”。
对朱泥壶艺评论中流传有这么一句话:“一无名、二思亭、三逸公、四孟臣”,陆思亭、惠逸公、惠孟臣等虽然流芳百世,其作品神格化于传说中,而不知真品去向,所以后人只能从后代的仿作中追踪其精神和创意。
鉴赏砂壶应从色泽、造型、趣味、做工、实用、神韵诸方面去考量去推断, 朱泥壶是紫砂壶的一种形式, 其鉴赏亦然。
一、朱泥壶的色泽
色泽是判别一把壶优劣的重要因素, 好的朱泥壶, 铿锵红艳, 光亮熠熠, 如红衣少女, 活泼娇柔, 春光盎然, 使人赏心悦目, 定气宁神。色泽一是取决于沙泥本质, 选料清纯、天然, 不掺其它佐料调色; 二是取决于烧成温度, 欠温则呈粉色土气, 过火则色沉昏暗。色泽是朱泥壶优劣的重要体现, 没有好的色泽朱泥壶就吸引不了眼球, 不能引人注目, 就失去了赏心悦目, 息气宁神的视觉享受。
二、朱泥壶的造型
壶虽以小居多, 然造型照样多变, 多姿多彩。十八世纪惠孟臣款朱泥壶, 龙蛋式、三足式、梨式, 西施式、吉祥式、秋水式, 还有六方思亭壶、平盖式、高潘矮潘式, 皆为传统经典壶式。有的方中寓圆, 古朴典雅;朱泥壶的造型有几何型和筋纹型等, 几何型中有长方形、立方形、六方形、菱形、球形、扁圆形、筒形等; 筋纹型中主要有菱花形、菊花形等。从形态上看, 梨式、龙蛋式、秋水式都是特定制式, 如梨式: 壶型象梨, 流上朝而微曲, 耳形把, 钮圆带气孔;如龙蛋式: 壶为蛋形, 流肥短, 倒把, 钮蘑菇状带气孔; 如西施式; 壶为乳状形, 流肥短, 倒把, 钮乳鼎状带气孔。
三、朱泥壶的做工是制作技艺的体现
线条清晰饱满, 转脚清爽, 过渡和顺, 倒角挺刮, 嘴孔圆整,出水流畅, 都是形容做工的词语, 要一一做到, 着实不易, 技艺娴熟, 做工精到, 方能细微处见精神, 巧施艺显功力。
四、朱泥壶的趣味和制作者志趣爱好、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
趣味是创意的体现, 有意而成趣, 意: 一是出于壶之形态, 如西施式, 为人体创意; 如菊花式,师法自然。二是出于装饰, 如山水画, 诗意情, 花鸟虫鱼, 田园小景无不成趣。壶艺泰斗顾景舟曾在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谈到: “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 壶是曲是直, 盖子是盎是平, 形制是高是矮, 都在于趣, 趣才能产生情感, 怡养心灵, 百玩不厌。”当然紫砂壶的趣味也在于欣赏者的认知和认同感, 雅致、生动、粗犷、方正、古朴, 纤巧, 圆淳、端庄、柔和等等都是趣之所求, 人的认同感会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 作品要在理在趣, 美含其中, 方能使人产生联想,使欣赏者产生共鸣。
五、朱泥壶的实用功能
作为品茗佳器, 朱泥壶的实用功能不仅不可或缺, 并有更多的讲究, 朱泥壶百分之百为实用制作, 壶嘴的出水, 壶钮的拿捏, 把手的端拿, 壶口的大小, 容量的大小, 这几个方面都是朱泥壶制式需要着重考虑的。壶嘴出水要通畅, 出水通畅与壶嘴内孔壁光洁与否有关, 与壶嘴和壶身连接处的网孔过水面有关, 网孔过水面与壶嘴出水孔的比例应大于1;再者与壶钮气孔有关, 气孔要通畅, 壶钮气孔用于通气, 如通气量不够, 使壶内成负压, 则势必影响出水, 如气孔过大, 则影响美观; 壶钮大小便于拿捏为好, 太小捏不上手, 太大与壶体比例失调, 朱泥壶把手一般为耳形把, 或正装, 或倒装, 太大失衡, 太小拿捏不稳。
六、朱泥壶的神韵
凡壶皆有制式造型, 各种色泽, 做工精粗, 创意趣味, 实用优劣, 但只居其一二,不能算是好壶, 更谈不上神韵。神韵所指神者: 精神气质; 韵者: 趣味韵致。神韵不可具指但能感觉, 面壶如面人。宋人苏东坡诗曰; “从来佳茗如佳人”, 以此为引, 可曰: 从来佳壶如佳人, 神韵之阳刚说: 五官端正, 天庭饱满, 气宇轩昂, 稳健挺拔, 雍容大度, 朴雅敦厚, 福瑞祥和; 神韵之阴柔说: 眉清目秀, 举止端庄, 温柔飘逸, 纯洁素惠, 娇艳玲珑, 美姿悠雅, 亭亭玉立。神韵是建立在亮丽的色泽、优雅的造型、精到的做工、周全的实用、迷人的雅趣的层面之上, 合而迸发出的生动的视觉冲击力, 是创制者和欣赏者在修养、学识、思维、爱好共通触碰的火花, 是难能可贵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时顺华.当代紫砂图典[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3.
[3]吴达如,吴烈.亲近紫砂[M].北京:大世界出版公司,2001.
[4]李英豪.茶壶珍藏[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5]陆浦东.五色土新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