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美术课程建设,提高师范生艺术素养

2016-05-14 04:10刘晓坡赵爱芳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高素质师范生

刘晓坡 赵爱芳

摘 要: 21世纪人才的竞争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承担好培养师资的责任和义务。如今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存在重专业、轻艺术素养的问题,学生对此也有误解。对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公共美术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应从认识到课程设置,从评价机制到师资队伍方面高度重视。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公共美术 艺术素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育,高水平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地方院校毫无疑问地承担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任。所谓高素质的教师,就是指不仅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美,就是美育,也就是审美的教育。由于艺术包罗万象,这里仅以美术为例加以阐述。

一、美术教育对于师范生成长的意义

1.美术的认识功能有利于拓宽师范生的视野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习俗的钥匙。以中国古代玉器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对玉器加工方法的研究,了解到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状况。也可以通过玉器的造型研究,了解各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甚至透过玉器,还能看到当时的政治景象,如看到明代万历皇帝陪葬的玉器,尽管造型精美,却无法掩盖玉料的瑕疵,说明当时的明王朝已经无力控制新疆和田地区了。

2.美术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对师范生进行情感教育

技艺精湛的各种工艺品,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雄伟壮丽的建筑更是智慧、力量和魄力的结晶。绘画艺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趣味,更体现了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个教育过程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更具有生动性和灵活性。

3.美术的审美功能有助于师范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着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很深刻,但内心的美也包罗万象。何谓真、善、美,何谓假、恶、丑,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狄德罗才说:“你缺少的不是美丽,而是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

二、现今地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公共美术课程已经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有些学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学部,为师范生开设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还有少部分学校对此不够重视,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而在所开课程和教师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以技能训练为主,偏离了美育的主题;有的艺术欣赏课,被当成美术专业的史论课,枯燥乏味,等等。

学生对此的认识不够,为修满学分而选课的现象较普遍。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部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并形成恶性循环。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公共课程被部分院校、不少学生认为是鸡肋。

三、地方师范院校公共美术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1.统一认识、提高认识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切实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其次,任课教师要提高公共美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公共美术课程和美术专业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唯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认真筛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投入学习。

2.设置科学的、完备的公共美术课程体系

逐步建立公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特色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为全校师范专业除美术专业外,其余学生一律必选,此类课程一般以欣赏、评论为主。因为,美术技能课的专业性很强,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大量的工具材料。如果课堂效果不佳,就极容易沦为形式。而且,就提高审美能力来说,技能课也不比欣赏课更具优势。但是,授课教师一定要脱离讲美术史的误区,避免枯燥。譬如,对作品的分析,要以时代背景、积极意义、文化教育为主,对于色彩、构图方面,尽可能简略。

选修课程,则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开设美术技能课程,如素描、水彩、手工、书法、陶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同时注意好“度”的把握,任课教师必须明白自己面对的是基础薄弱的非艺术类学生,讲解不可过于深奥。同时要注意渗透情感教育,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艺术家的辛劳。

特色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地方文化特色或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的拓展型课程。譬如邢台的邢窑文化研究、邯郸磁州窑研究、武强木版年画研究、中国玉文化研究、青铜艺术研究,等等。这些课程或接近学生生活,或因为教师的独到见解,往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3.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艺术类课程不同于数学等理工科课程,没有标准答案可言,作品的好坏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此此类课程的考核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完全自由的评价机制,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容易造成混乱。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对于必修的公共欣赏类课程,可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试题可以分为记忆型和理解型。那些在中外美术史上产生过划时代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品,作为一个新时代师范生,未来的人民教师,无论是什么专业,都是必须掌握的。而理解题,是为了区分学生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而设置,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公共选修的课程和特色课程,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考察,没有必要统一考试。例如,如果一个学生为追求与众不同,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尽管最后尝试未能成功,他也应该获得学分,而且应该得到鼓励。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现代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提出学生是主体,这无可厚非。但是,这句话还有一半,教师是主导。如果说一堂课就是一个演出的话,那么学生当然是演员,而教师是导演。因此,要想把师范生艺术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需要有教书育人的意识,必须明白开设这些课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项长期的工程。和文化一样,既要知道其重要性,又要认识到文化是长年累月的积淀。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艺术素养对于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极为重要,如今的地方师范院校公共美术课堂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我们既要有清醒的认识,又要有信心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应为此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呼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1(1).

[3]赵蓉燕.师范院校开设公共美术课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3).

[4]李鑫.对师范生加强艺术素质培养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高素质师范生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