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天甜 汪红春
摘要:本文以激励性政府规制为理论工具,研究省级卫视对2014年国家出台的纪录片“必播令“的执行情况,探讨了政府规制对纪录片播映平台建设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纪录片 省级卫视 政府规制
纪录片是国家文化的名片,具有传播文化、引领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因此我国高度重视国产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拓展纪录片播出时间和空间,力求扩大纪录片需求和观众认知度,推动纪录片产业化进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外界称纪录片“必播令”),从2014年1月1日开始,要求省级卫视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这就意味着中国纪录片每年增加播出6000小时,①被业界解读为“纪录片春天的到来”,其扶持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让纪录片行业欣喜不已。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扩大纪录片内需”的政策,为构建全方位的纪录片播出平台,推动纪录片产业良性化发展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与可能。但也有人认为,“必播令”出台并没有使纪录片播映取得预期效果。
本文试图从激励性规制理论出发,借助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家政策出台后省级卫视播放纪录片栏目的效果,从实证角度检验国家政策对纪录播出平台的影响和作用,科学地评估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促进纪录片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根据全国各省级卫视纪录片栏目发展情况、各省级电视台对纪录片重视程度,全国各区域的代表性三个条件,我们选取重庆卫视、湖南卫视、云南卫视、吉林卫视、江苏卫视、新疆卫视等6家省级卫视作为研究样本。在6个省级卫视节目中共选取出19个节目样本。
一、播出平台:播出总量增加,多为非黄金时段播出。国家政策的出台解决了纪录片播出平台少的问题,但是仔细研究发现,省级卫视播放纪录片时长增长明显,但是播出时段没有显著变化,大多处于非黄金时间,影响纪录片收视效果。
播放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纪录片受欢迎和重视的程度,倘若没有充足的播出量,大众将没有机会深入接触和了解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调查数据表明,48%的公众不知道纪录片,28.3%的公众近半年内没看过纪录片。由此可见,纪录片的社会认知度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在各种平台和渠道加大播出时间,培养潜在观众,这也是国家要求加大纪录片播放渠道和播放数量的原因。
虽然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卫视增加纪录片栏目的播出量,但是没有对纪录片播出时长做出具体和硬性安排,所以由于电视台自身定位和对纪录片重视程度不一样,各大卫视播放纪录片时间相差甚远,播出时长从高到低依次为:云南卫视(1078)、吉林卫视(857)、新疆卫视(637)、湖南卫视(382)、重庆卫视(136)、江苏卫视(40)。江苏卫视播出时长最短,3个月播放纪录片总时长只有40分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国家出台“必播令”后,各家卫视积极响应,纪录片播出时长均有大幅提升,平均每天播放时间由原来的24.4分钟增加到54.2分钟,超出了国家政策规定的播出时长。增长时间最多的是湖南卫视和吉林卫视,每天保证80分钟纪录片播放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吉林卫视出现了负增长,但是该卫视之前即已达到国家规定播放时长。唯一遗憾的是,在国家政策规定的播放时段,江苏卫视平均每天播放时间为21.62分钟,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播出时段对于一个栏目的成功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如果没有恰当、合理的播出时段,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收视率。研究发现,省级卫视在播放纪录片时间段上多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段,甚至是凌晨时分,黄金时段很难寻觅纪录片踪影。
我们统计6家省级卫视节目播出时间段,并以纪录片播出开始时间为准(含重复播放),发现省级卫视总计播放纪录片为241次,“必播令”前共播放纪录片79次,“必播令”后共播出162次,播出频率明显加大,观众每天收看纪录片更加便利。但是通过以上对比表明,纪录片播出时段多集中在每日深夜23点、24点,占“必播令”前后全天播出次数50.6%和34.6%,在“必播令”出台后,早晨6点、7点也变成纪录片播放的次要时间段,占全天播映次数的21%,黄金时间段难觅纪录片踪影。一些省级卫视在编排时把纪录片当做备用节目,播出时段和播出时长经常变化,损害了纪录片完整性,没有固定时段,无法形成收视定势,也导致无法培养观众观看习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栏目定位:内容同质化严重,降低欣赏水平。国家政策出台后,省级卫视纪录片栏目并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相反在收视率作用下,出现了纪录片内容同质化严重、重叠性较高的局面,大多纪录片栏目定位为社会现实、历史人文方面,难以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收视需求。
“必播令”出台后,只有重庆卫视的《中国故事》是新增栏目,大多数省级卫视并未新增纪录片栏目。江苏卫视则靠引进纪录片,增加了播放时间,并未专门开辟栏目。由此可见,各大省级卫视在播放时长增加、播出节目不变的情况下,纪录片内容同质化现象不可避免。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对电视台播放纪录片题材分类标准,在我们统计的15档节目类型中,社会现实6档(40%),历史人文4档(26.7%),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混合类2档(13.3%),混合展播3档(20%)。从省级卫视平台播出的纪录片类型可以看出,省级卫视热衷播放社会现实和历史人文类题材纪录片,自然地理和混合展播类栏目偏少。其中纪录片《党风廉政》《廉政时空》《红岩本色》属于道德建设类节目,省级卫视通过播放纪录片栏目虽达到了国家规定必须每天播放纪录片和道德类建设节目的双重效果,但却造成了一定同质化现象。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认为,从制作手法而言,中国纪录片虽然已经走出了手法单一、拘泥于形式的误区,但在选材上往往仍局限在历史人文领域,探索自然、环保、科技、教育等内容的偏少。②这是造成国产纪录片越发展越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纪录片要想走进寻常百姓家,一定要有符合大众多样化口味与审美需求的题材。
三、生产方式:以自制为主,市场化进度加快。早在 2011年,国内纪录片频道和栏目的自制能力就难以满足播出需求,国营制作团体、民营制作公司、合资公司接受委托制作纪录片栏目的数量增幅明显。纪录片“必播令”出台后,各省级卫视加大纪录片生产力度,为纪录片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根据制作素材所占比例不同,纪录片栏目主要分为以自编自拍为主,以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委托制作和完全外购四大类。我们抽样获取了15个纪录片栏目,栏目制作方式仍然以自编自拍为主,所占比例为54%。纪录片制作能力较强的湖南卫视播出《我的中国梦》《平民英雄》《新闻当事人》三档节目都是自编自拍的制作方式,《我的纪录片》则选择与湖南金鹰纪实联合制作,能够从容应对国家的调控政策。有些制作能力有限的省级卫视则选择合作的方式,新疆卫视与上海纪实频道、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2013年系列合作意向,上海纪实频道将向新疆卫视新开的《真实纪录》栏目提供上海纪实频道制作的8000分钟的纪录片。③针对国家调控,江苏卫视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纪录片栏目,选择完全外购的方式,播放了市场反响较好的《故宫》《世纪战争》两部纪录片,这将有利于纪录片市场化和制播分离,为纪录片生产制作提供了发展空间。
深层原因的分析与讨论
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纪录片“必播令”必然引起纪录片播出平台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必播令”的出台对省级卫视的纪录片播出总量、制作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政府规制的自我缺陷以及省级卫视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则影响了纪录片播出平台的构建,出现了纪录片播出内容同质化、播出时段非黄金段等问题,未赢得受众的满意和市场的认可,出现上述情况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一、市场压力驱使,省级卫视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环境中,省级卫视在收视率压力下根据市场资源分配原则,选择通俗和娱乐化节目放在黄金档期,以提升收视率获取较高广告份额,进而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娱乐节目和电视剧相比,纪录片独特的纪实性、艺术审美性,决定了目标受众的数量有限,省级卫视为了追求观众最大化自然会将纪录片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段。根据我们抽样结果表明,19时~22时是电视台收视率高峰时段,而这个时间段在国家政策出台前后省级卫视播映纪录片次数分别是10次和11次,国家政策对纪录片播出黄金时段影响不大。原本有机会借“必播令”扬眉吐气的国产纪录片,这下却好似被打入冷宫,而且在收视率的影响下,省级卫视纪录片栏目出现模式化、跟风化、低俗化和边缘化等倾向。在有限的操作空间里,一些省级卫视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量而播出纪录片,而没有在纪录片制作、引进等方面下足工夫,与国家政策主旨和初衷相违背,进而影响了纪录片播出平台的构建。
二、规制手段单一,造成市场效率低下。国家运用行政权力来调整纪录片产业时,所采用的行政手段主要是强制性、无偿性和单一性,规制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错位甚至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忽略了调控性、激励性等灵活多样的规制方式。国家在构建纪录片播出平台过程中,只注重了播出时段和时长,并没有考虑省级卫视的纪录片制作水平和栏目定位,以及观众对纪录片喜好程度,省级卫视鉴于收视率的因素,必然会将纪录片播放安排在非黄金时段,最终使国家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对纪录片产业来说,强硬的规制并不能根治政府规制失灵问题,而需要通过疏导和激励方式,主动规制纪录片播出平台,激发纪录片行业的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三、纪录片精品的缺失,影响了观众收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省级卫视播放纪录片渠道得以迅速打开,但同时对国内纪录片制作市场提出了挑战。大量优秀的纪录片是纪录片播放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但是国产纪录片除了少部分精品外,大多纪录片作品质量平平,仅根据各种“素材”简单的编辑和剪辑,很难达到省级卫视节目播出要求,许多省级卫视纪录片栏目遭遇了有预算却买不到满意作品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一些省级卫视通过重复播放少部分经典纪录片或者将纪录片栏目调整到非黄金时间段播出的局面,进一步造成了纪录片边缘化的危险。另外,如果纪录片不能满足公众的收视期待和观赏需求,也将面临被抛弃的噩运。
结语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比和分析,我们对纪录片播出平台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精品化纪录片应对播映平台的扩大化。纪录片产业成功必须依赖其自身的质量和魅力,政府规制应以生产和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满足观众多重需求为终极目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规制的目的就是要克服或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失灵,促进公平竞争,满足消费者需求。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拓宽了纪录片播放平台,但是平台的搭建后,需要大量优秀纪录片填补播出的时间段,有了精彩的内容,自然能吸引更多观众。政府规制出台和执行既需要满足现实和短期需求,也需要认清长远目标,以繁荣创作、提高质量为重点,努力多出优秀、高质量的纪录片作品。
二、以题材差异化改变纪录片播映的同质化。国家出台的“必播令”对纪录片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播出时间有显著提升,播出内容却变化不大。从我们分析来看,省级卫视播出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现实类题材纪录片占了67%,内容同质化和娱乐化现象严重。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省级卫视需要拓宽纪录片播映题材范围,丰富纪录片文化内涵,创新制作形式,以差异化赢得受众与市场,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破解纪录片同质化难题。
三、以合作开放的机制促进纪录片播映平台建设。纪录片产业化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光靠一个“必播令”远远不够,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作为纪录片的制作方和播出方,电视台既要满足受众收视需求,又要弘扬主流价值观,需在媒体责任和市场利益间找到平衡点。目前,大多数省级卫视仍然以自制自播模式拍摄和播出纪录片,导致纪录片资源无法充分挖掘和开发,不利于纪录片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流通,制约了纪录片的产业化运作。因此,省级卫视须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制播分离步伐,满足观众多样需求,积极探索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本文系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中的信息风险与治理”[项目编号:106112015CDJSK07XK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注释:
①张同道,胡智锋,樊启鹏等:《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现代传播》,2014年第4期。
②王 攀,黄浩苑:《新华调查:国产纪录片难抵“进口寒流” 政策给力能否实现“绝地反击”》,http://news.xinhuanet.com。
③李 莉,孙 瑞:《新疆卫视〈真实纪录〉即将开播》,《新疆日报》,2013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