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涛
摘 要:本文以东莞水乡经济区下合片区项目规划研究为例,探索城乡接壤地区统筹融合发展的规划研究方法。研究在分析项目的特征基础上,重点研究项目的功能定位、空间形态营造及风貌特色等内容,探讨城乡经济与景观风貌的协调发展、传承和塑造当地水乡特色城乡风貌的实施路径、城乡发展特色化、精细化的规划管理机制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乡融合;城乡经济;水乡风貌;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93-2
0 引言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城乡接壤地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研究方法对于提高珠三角乡村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出。东莞水乡经济区作为东莞从分散、粗放、外延增长向统筹、集约、内涵发展转型的率先示范区,正是创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规划研究、探索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的极佳实践地。研究立足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围绕城乡生态、风貌、经济、人文特点几方面内容,重点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东莞快速乡村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1 项目特征
区域特征。项目位于东莞市望牛墩镇杜屋村,地处珠三角东莞水乡经济区统筹发展的核心地区,望牛墩镇中心区边缘,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地带特征。
生态特征。项目三面环水、农田环绕,自然生态基底优越,水乡田园风貌浓郁,具有生态、景观的敏感性。
风貌特征。项目用地被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深高速公路和中洪支线公路围合,是东莞水乡经济区重要展示窗口,风貌区位突出。
人文特征。项目所在的望牛墩镇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深入民心的民俗活动。
上述特征决定了该项目不应以量取胜,而是以品质、特色取胜。因此,本研究重点处理好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三大问题。
2 研究内容
2.1 功能定位研究
项目是统筹水乡战略以来的首个具体地块精细化研究,具有多重示范意义。规划从水乡经济区、望牛墩镇和周边村庄三个层面的发展诉求进行综合判断,紧靠“生态”与 “人文”特色内涵,立足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共融的出发点,将项目发展定位为“以岭南水乡文化、传统七夕文化为主题,形成集特色居住、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特色商业于一体的特色区域。”
功能上由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的居住功能+临街商业”优化调整为“居住、文化和休闲服务综合功能”,增加文化与商业休闲等混合用地,为文化、经济活动提供载体,带动周边村落的功能优化、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
2.2 空间形态营造
营造“低而密”的整体空间形态。规划传承岭南水乡聚落“顺水布局”、“低而密”的空间肌理特点,整体以低矮的建筑为主,局部点缀高层建筑,但严格控制其比例、位置与形态,营造疏密有致、低矮舒缓的水乡空间特质。同时,结合生态敏感性特征,整体开发强度从原规划1.8容积率降低为1.4,并提出了开发强度的分级管控要求。
加强生态、游憩公共空间塑造。充分利用中部河涌和广深高速绿廊组成的“十”字型公共空间带,将项目周边生态要素串联成有机整体,并设置慢行道、休憩设施、滨水码头、自然驳岸等设施,塑造怡人的公共空间。
严控建筑形态要素,提升空间品质。建筑高度原则不得超过24米,局部点缀高层建筑。其中高层建筑不得临水布局,生态景观敏感性高的地块,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不超过20%。控制沿河涌、广深高速等重要景观界面的建筑高度和连续面宽,保证界面开敞通透。
2.3 风貌特色提升
传承水乡聚落空间肌理。沿河涌形成“梳式”空间布局,引导构建“河岸、水街、巷道、院落”的空间序列。
营造水乡建筑风貌特色。控制与引导建筑的风格、色彩和屋顶形式,建筑风格采取岭南新中式,与传统村落、水乡田园景观相协调,建筑色彩传承东莞水乡传统,整体以浅色为基调,点缀红色,低层和多层建筑八成以上采用坡屋顶形式,形成独特的东莞水乡建筑风貌。
塑造水乡滨水空间特色。引导滨水空间利用水乡传统的文塔、石桥、凉棚、埠头和榕树等元素,并注入七夕文化内涵,以牛郎织女跨银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设计景观,构筑尺度宜人的滨水公共空间。
3 问题分析与对策
3.1 探索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以往重城轻乡,城乡结合部往往是环境质量低下,风貌混杂的地区,规划更多关注空间景观的协调,而忽视经济联动的内生动力。本研究一方面尝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传承传统水乡的空间尺度与特色,并注入城市的功能内涵与生活品质,提升景观风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文化娱乐、特色商业等轻柔产业,带动传统乡村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具有水乡特色的发展道路。
3.2 努力寻求传承水乡文化特色和塑造景观风貌的可行路径
以往多以城市建设的方法改造乡村,导致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内涵日渐式微,本研究尝试从城乡风貌协调的角度,重点加强水乡特色与风貌的塑造:一是大幅度降低原控规确定的开发强度,适应水乡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低强度开发要求;二是加强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管控与引导,注入水乡空间元素以及地方文化内涵,尤为注重滨水空间的塑造;三是将有关要求落实在规划条件中,确保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成为开发建设的前提。
3.3 探索特色化和精细化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
本次规划研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土地出让前编制,通过多情景方案模拟,对生态环境、整体空间形态、文化风貌特色、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以及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优化功能配比,降低开发强度,突出风貌特色,提炼形成特色化和精细化的规划管理要求,避免“千城一面”。
4 结论
综上所述,东莞水乡经济区下合片区项目规划研究的对策为:①对城乡接壤地区注入经济内生动力发展轻柔产业,以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②融入生态人文理念,以地域设计方法传承和塑造水乡特色城乡风貌;③探索城乡发展特色化、精细化的规划管理机制,通过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以及土地出让条件中得到落实,有效引导项目的建设实施。
参 考 文 献
[1]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城乡风貌管理规定[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