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英
摘 要:情感教学既是学生认知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途径。初中语文教材多选自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中,只有发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情感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活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学;策略
情感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的情感教学既是学生认知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途径。初中语文教材多选自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教师生吞活剥,必将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因此,失去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发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情感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活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呢?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调动学生情感的基本条件
对中学生来说,学生的课堂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传递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情感协调的过程。
1.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如《春》一课的导语应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古往今来,许多画家都用彩笔描绘春天的迷人景色。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文章的主题,又有把学生诱入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让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情节、词句所感染,诱发其情感上的共鸣。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利用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缅怀总理的音乐中,发出对总理的深情呼唤,引起对总理的无限思念。
3.利用图片、绘画、课件的直观性,再现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促使学生学习中感情的启动。
二、挖掘语文教材里的情感因素,这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条件
语文教材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的。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分析重点语段、佳句,引发感情。
《春》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而且崭露头角,同时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悦之感。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吟诵,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精神,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
2.引导设疑,讨论释疑。
设疑是在学生感知入境的思维活动之后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借助语言形象对信息进一步深化进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儿童、与战士交谈三件事。在自主探究中设疑,“创作时本来选了十几个故事,为什么最后保留了这三个呢?”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三个事例,表现对象不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同,表现的精神品质不同。
3.通过联想、想象,使学生体验情感。
从课文内容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只有感知越具体,才能理解越深刻。想象与联想是事物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词句加进自己的想象、联想,使文章的内容得以延展,具体,从而使学生的感情掀起又一个波澜。
三、教师必须有教学情感,这是调动学生情感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立场、观点、情感,对于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有着直接影响。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富有青春的活力,教师的心只有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于课文之中,感情才会流露出来,传导激励学生入境。《樱花赞》中,作者因受到墓地悲歌的感染,感情强烈振动。教师朗读时,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时而低沉咽郁、时而明丽舒畅,学生自然情不自禁进入情感的高潮。为发挥情感功能,教师备课时要深刻体验,把握课文表现情感的情境、基调,并且在课堂中无论是朗读、提问、解说,以至站立的姿势和表情都要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个基调。
实践使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只有深入挖掘并且发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情感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从而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活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李镇西:熏陶感染与独特体验[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