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的文学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2016-05-14 15:09何晓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儿童期

何晓丹

内容摘要:儿童期是人的一个重要时期,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看法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石的,而人格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这个时期的人格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儿童时期的文学教育在人格发展中又起着其独特的作用,文学用其自身魅力将儿童带入其中,让儿童们在阅读中收获良多。

关键词:儿童期 人格的基本特征 文学教育 人格发展

人称之为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着区别于动物的人格,因而对人格发展的探讨是教育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关于人格。根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定义:“我们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格一词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它几乎包括了人一生中所需要具有的种种品德。除此之外,它还是身与心的结合,因而对人格进行教育是必须引起每一个教学者的重视的。

其次,关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在人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阶段,一个是儿童期、一个是青春期,而教材上已经讲了很多关于青春期人格发展的特点和培养,所以在这里,笔者主要想探讨的是关于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首先是关于儿童期的概念:儿童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个体从从出生到成年之间的整个阶段,狭义上的儿童期是指从婴儿期到学龄初期这一阶段。在这里,笔者所要探讨的儿童期主要是其狭义上的意思。由于儿童期是孩子在生理、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要懂得去把握孩子在儿童期的人格发展,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目标。

为什么儿童时期的人格教育和发展会显得尤为重要呢?这就要涉及到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稳定性和可塑性。所谓稳定性就是指其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影响你一生以及各个方面的行为,思维等。而对于人格来说,它源于孕育期,经历出生、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人以至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时代所形成的人格往往会变得巩固。由此可见,童时期的种种教育对于一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与稳定性相对的可塑性则是指每一个人的人格一开始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影响得到改变的。而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来看,儿童时期所受到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大,而成年以后的我们基本上就很难改变了。因而儿童时期的是我们在人格塑造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段,也是我们通过外部力量最能改变一切的时期。因而,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让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来使他们的人格朝着健全、良好的方向前进。而正是由于人格所具有的这个基本特征,我们才更加需要去把握孩子的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通过我们的教育,灌输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初步的认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谈到儿童时期的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而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是文学教育。在讲儿童时期的文学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之前,笔者先来介绍一个概念:文学教育。首先是文学:文学是指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文学之所以可以成为教育的一种,是因为它是用来反映生活的,也就是说人们关于生活的体会或看法都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这也就成就了它的厚重感,它承载了许多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描述以及看法。而我们则可以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可以知晓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及人们对它的看法。这样的日积月累之后,我们就可以懂得了很多知识,也渐渐可以得出关于我们自身对于世界一切的看法,从而树立了我们自己的三观以及发展我们自身的人格。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文学教育。对于文学教育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概括就是《文学教育》杂志一书的宗旨所提到的那样: “以文学的内容进行教育,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教育,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而将文学教育具体到儿童时期,就是指通过让孩子们阅读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来获得他们自己的独特体会从而得到教育的目的。

接着来谈谈教育方法。笔者要提到的是黑柳彻子(日)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所提到的教育方式。书中的小林宗作老师从孩子出发,让孩子在自然、愉悦中学习知识,寓教于乐,通过生活点滴激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在思考中逐渐健全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虽不甚了解这个世界,却对于这个世界他们有着许多自己的看法,尽管某些想法在成人眼中显得幼稚和不可理喻,但那就是孩子的世界,是长大以后的“孩子”所不懂得的世界。因而,作为教育者的成人面对这种情况,是要进行认真思考的,我们要懂得抓住孩子的可塑性,因为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健全,是最容易通过环境、教育来对他们进行塑性的,我们要接受他们的“不可理喻”,在玩乐中进行教育,从而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以达到我们所想要达到的人格教育的目的。

将上述的教育方法和文学教育综合起来,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文学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在具体操作上有涉及到选择题材的问题,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要局限于一个范围的文学体裁或文学内容。就内容而言,应该让他们接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等。而从体裁方面来看,诗歌、小说、童话、散文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具体而言如何来实施:

第一,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的范围应当是广泛的,同时要结合孩子们的兴趣来考虑。每个孩子的兴趣喜好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实行一竿子行为,这就要求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考虑孩子的独特性。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当这么做:先将一个大范围内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孩子阅读,观察孩子对哪一类型的文学作品更感兴趣,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当然这样的有针对性并不是独一性。而是要做到有重点、有方向的广泛阅读。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毕竟不同于家庭,它接纳的孩子数量是很庞大的,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校要提供各个方面的书籍供给每个孩子阅读,同时学校要重视推广文学教育,让孩子们加入到阅读中间来,使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他们的兴趣,在“文学作品”这个老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获得感受,从而发展他们的人格。

第二,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应当是有思想性,对孩子有益,同时又深入浅出的。孩子们的阅读经验的不够导致他们无法阅读太过古奥难懂的文学,但同时孩子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孩子的这两个特性就告诉我们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它的思想的正确和有益性,如果不是对孩子有益的作品孩子阅读了之后也会吸收对他成长有害的部分,因为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而这个时期挑选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要有家长、老师的把关。与此相呼应的是孩子的理解力不够,这个阶段的孩子不适宜给他们阅读太过高深难懂的文学作品,他们应该阅读类似《格林童话》、《三字经》这一类的书籍,有趣又富含知识,以此来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从“寓教于乐”中,通过发挥人格的可塑性,是孩子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得到发展。

在儿童期这样一个类“海绵”状态的时期,我们要把握好孩子的发展趋势,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通过文学教育这种形式,利用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培养发展孩子的人格。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儿童期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我的儿童观
580名儿童期(2~6岁)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参考区间探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伴儿童期忽略的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氢质子波谱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