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2016-05-14 20:17狄苏
职业·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就业教育就业能力三全育人

狄苏

摘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以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就业教育 就业能力 三全育人

就业与民生息息相关,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递增,2013年总数为699万人,2014年总数为727万人,2015年总数达到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本科院校要高,但就业质量不是很理想,就业起薪低,主要是低水平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教育内容局限,缺乏完整性

从内容来看,不少高校就业教育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注重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宣传、求职技巧指导等方面内容,忽视诸如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训练、就业心理教育、个性化心理辅导等方面内容,缩小了就业教育的内涵,使其缺乏完整性。

2.就业教育对象单一,缺乏整体性

从教育对象来看,不少高校的就业教育只针对毕业生开展,而与其他年级的学生无关,就业教育的对象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有些高校把就业教育仅仅看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其目的是帮助毕业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销出去, 能够顺利就业,增加学校的就业率。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教育对象应该包括每个年级的学生甚至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的两年,高校须针对不同的个体,有所侧重地连续地开展就业教育。

3.就业教育课程零散,缺乏系统性

目前就业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零散的、单薄的、缺乏系统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就业教育课程在部分高校中还未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未融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导致就业教育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度不高,就业教育只是作为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措施,是毕业前夕的突击教育,未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效动力。

4.就业教育全员重视不够,缺乏合力性

高校的部分教师认为就业教育主要是有关学生就业方面的事务性工作,是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充其量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有关,而与大多数人员无关。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没有把就业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无论在教学还是生活中都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正确就业观的引导。

5.就业教育追求功利,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不少高校的就业教育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性,追求高就业率成为开展就业教育的唯一目标。因为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

由于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只帮助学生实现了就业,而忽略了学生生涯发展问题。

二、构建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就业教育全员育人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正确树立育人意识,履行育人职责。每位教职员工根据各自的岗位,找准育人的结合点,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把就业教育渗透落实到育人的具体任务之中。

(1)教师的教书育人。首先就业课程教师承担就业教育职责。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他们结合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承担最直接最狭义的就业教育职责。

其次,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同样承担就业教育职责。就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专业课教师是以教授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基础课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为主,而专业知识技能与通用技能都属于就业能力范畴,所以各位教师都是在为就业教育服务,在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渗透就业教育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合理调整择业期望值。

(2)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就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而就业能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必须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融入到教学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之中,管理人员通过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而规范的管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满足优秀企业的要求,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能力,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3)行政人员的服务育人。首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行政人员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知识讲座、个别约谈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保证大学生有较好的就业心态。其次,高校相关职能处室行政人员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咨询与辅导,提供职业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与数据分析,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为学生收集并提供大量就业方面信息,通过招聘会等多种途径,推荐毕业生到各企事业单位工作、到境外就业,同时提供专接本、专升本等继续深造途径以及到部队服兵役的多种就业和出路方式。

2.就业教育全过程育人

所谓全过程育人,就是把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的每个阶段以及延伸至大学毕业后两年的择业期,针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全过程育人既突出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育人的连续性。

针对一年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重大,它能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进行理性的就业选择。

针对二年级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定期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修订职业目标。就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所需信息之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实地参观考察、假期实践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目标职业要求, 并对照要求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及基本技能。

针对三年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点是实战指导。高职学生大多在外顶岗实习,学校应与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联合教育,促使高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增强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另外,学校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技巧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程序和就业渠道, 辅导他们写求职信, 传授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

针对毕业后的学生,国家出台了“大学生毕业后可有两年择业期”的就业政策, 要求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内的就业, 实施一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3.就业教育全方位育人

所谓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或社会组织相互合作,通过创新合作方式与活动载体,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社会育人资源,实现就业教育多角度全覆盖式育人。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教育只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与专业教学同步实施、同步评价,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当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英国学者奈特( Knight) 和约克( Yorke) 认为: 就业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 否则就业力是琐碎的, 不完整的。所以高校要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 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认真听取企业专家及毕业校友的意见,请他们一同参与高校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 明确设定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只有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才能使就业能力与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

(2)校企合作共同走进课堂授课育人。高校应加强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尤其是“联合办班”“订单式培养”等深层次合作模式。高校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校内部分课程的授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成为学校“一日教授”,主要教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该聘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定期到校开设讲座、论坛,介绍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人才需求类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未来的工作世界。

(3)加强实践活动育人。参加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但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高校要从思想上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突出实践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高校要与企业联手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经受锻炼,使所学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升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就业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通过参赛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今后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

再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有效拓展就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就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交流,高校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团队意识等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在编制《学生手册》时,不仅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而且参照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笔者学校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各类职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旅游行业各企事业单位享有良好的口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5)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育人。高校应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充分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教育。高校要结合当前形势,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母校作报告,请他们用鲜活的案例为在校生讲授自己成长成才的经历,激发在校生学习身边榜样、立志成才的决心,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既要突出“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特征,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方书论,张玉英.创新高校就业教育助力和谐社会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2]孙蓓雄,王赵.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2).

[3]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4]张彩华.对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探析[J].职教论坛,2009(7).

[5]于洪泽,叶景文.关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6]Knight,P?and?Yorke,M.Employability?through?the?Curriculum?[J].Tertiary?education?and?Management,2002(4).(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教育就业能力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环节的融合
对高等职业学校生存价值的思考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