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杰荣
【摘要】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2014年1-1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急诊抢救措施,研究组使用针对性急诊抢救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MBP、HR以及SpO2含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是提高抢救效果的关键环节,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失血性休克; 急诊; 抢救;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153-02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创伤成为社会的重要公害,并且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作为严重创伤的并发症,是导致损伤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及时有效的急诊抢救是降低患者致死率以及致残率的重要措施。笔者所在医院在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当中,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30例,其中男82例,女48例,年龄19~58岁,平均(29.1±1.3)岁。患者的临床表现方面,收缩压<90 mm Hg,同时出现冷汗、尿少、呼吸急促以及神志改变等症状。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急诊抢救人员迅速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失血性休克的标准,简单处理患者伤口之后,研究组患者快速建立多条通路输液,其中一条使用多巴胺,根据患者的血压状况调整速度与溶度,其余通路为患者输入晶体以及胶体液。平均动脉压低于65 mm Hg时,分别加用不同剂量TP输注(小剂量组为0.01 U/min,大剂量组为0.04 U/min),在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 Hg的基础上调节肾上腺素药物剂量。对照组患者建立单条通路并输入胶体液。抢救过程中两组患者均使用其他大致相同的抢救药物及给氧,受伤处做好简单包扎,补液同时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抢救。上救护车后要使用血压计以及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量等指标变化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及观察指标
患者疗效判断标准如下,显效:患者心率<100次/min,同时血压收缩压≥90 mm Hg,SpO2>90%,并且四肢温暖;有效:患者心率100~140次/min,同时血压收缩压为70~90 mm Hg,SpO2在70%~90%,并且四肢温暖或出现温暖趋势;无效:患者的心率>140次/min,同时血压收缩压<60 mm Hg,SpO2<70%并且四肢冰凉[1]。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此外对比两组患者到达医院之后的血压(MBP)、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含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在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抢救后常规指标比较
在两组患者的抢救后常规指标方面,研究组患者的MBP、HR以及SpO2含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3.1 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
随着我国私家车等工具的普及,外伤以及交通事故带来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失血性休克一方面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还会导致一系列系统以及器官紊乱的出现,因此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急诊急救的过程当中,因为救护车的稳定性比较差,无法准确掌握多巴胺的使用剂量,所以在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往往不选用多巴胺,而仅仅为患者提供输液治疗,这就延长了患者的休克复苏时间,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功能损害。使用多通路输液联合多巴胺的微量泵入或随时调整速度输入,可以说是急诊抢救过程中治疗外伤以及车祸产生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措施。多巴胺有着兴奋α以及多巴胺受体的功能,能够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同时扩张肾脏以及胃肠道等器官的血管,缩短患者低血压损害内脏器官功能的时间,有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多巴胺的价格便宜并且操作简单易行,并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能够为患者后续的院内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减少患者致残以及致死率,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2]。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是使用多通路输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2 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抢救的注意事项
第一,有效扩容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这是因为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重并且失血量大,需要尽快建立通道,快速输液能够实现有效扩容。首先应当快速输入1500 ml左右的平衡液,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加以补充。紧急情况下应当使用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苷、706代血浆、聚明胶肽等)、血浆或者是高渗盐水,患者的血液胶体渗透压>20 mmol/L。全血是理想的复苏胶体液,不过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无法及时获得,可以使用代血浆代替,不过用量应当<1000ml,避免诱发凝血功能障碍[3]。
第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休克患者仅仅凭借扩容治疗往往无法解决休克问题。出血量大并且血压低的患者,应当使用小剂量的多巴胺来提高血压,多巴胺可以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并扩张内脏器官的血管,提高血压的过程中降低胃肠道缺血诱发的激性溃疡,同时避免内源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治疗代偿性休克。同碱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确保休克患者平稳过渡,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不过大剂量使用会导致患者的血管收缩从而加重组织缺氧问题,不利于患者的复苏,因此具体的用量需要视患者的病情确定。
第三,早期进行抗感染以及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有利于预防患者出现多器官的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以及衰竭(MOF)。MODS以及MOF指的是机体遭受创伤、感染、休克以及急诊等手术带来的急性损伤1 d之后,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往往比较高。早期的抗感染以及全身营养治疗可以说是预防休克患者病情发展与恶化的重要措施。休克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在合并有胸部外伤以及腹部外伤的时候,抢救开始时使用大量抗生素来预防患者的组织损伤部位以及肺部感染。严重多发伤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合理进行抗菌治疗是避免SIRS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在早期抗生素治疗的过程当中,联合使用能量合剂、维生素C以及静脉高营养液从而提高患者抵抗力。
综上所述,加强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是提高抢救效果的关键环节,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秀菲,曹相原.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9-21.
[2]张莉,杨保仲,汪祖巾,等.不同剂量罗库溴铵与琥珀胆碱运用于麻醉状态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肌松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31-34.
[3]胡正祥,杨魁元,邓莺.每搏量变异指导分布性休克容量治疗对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55-57.
(收稿日期: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