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在美声教学中培养音色美

2016-05-14 14:09李沛璇罗秋棠
艺术评鉴 2016年7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

李沛璇 罗秋棠

摘要: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演唱形式,美声唱法音色优美,情绪饱满,更能够打动观众的身心,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享受。美声演唱中,情感的传递十分重要,而情感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演唱者的声音,如何培养音色美,是美声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提出问题。在分析多年教学经验、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美声教学中音色美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美声教学 音色美 培养方法

美声演唱,仅仅通过演唱者嗓音,就能传递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美声演唱所具有的音色美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是来源于心灵的一股神奇力量,相比于其他震动发生的乐器,美声演唱更能够带动听众的心理,激起来自心灵的共鸣。美声演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演唱形式,是因为这一演唱方式的音色非常优美。作为声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美声唱法时,一定要加强对音色美的培养,促进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

一、美声演唱的发展源远

美声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演唱方式,美声唱法非常独特,具有音色优美、感染力强等突出优点,迅速流行开来,受到了听众的认同和喜爱。美声演唱方式的突出优点,主要可以表现在四个方面:1.美声歌者的音色十分优美,变化性极强,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出丰富的思想感情;2.美声唱法在发声时,发声方式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实现不同音区的协调和统一;3.美声演唱讲究科学的演唱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4.美声演唱过程中具有很多音区,但音区时间的过渡是非常平缓的,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演唱过程中应该保持气息的一致性。

美声唱法起源早,在国外传播广泛,影响深刻,但是美声唱法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却很短。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传入后也仅仅在小范围内流行。近年来,美声唱法流行开来,也受到了社会民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习美声唱法。想要提高美声唱法的教学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音色美。

二、分析培养音色美的意义

人类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中逐渐养成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学习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是不同的。但是,从声乐学习的角度上来看,声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来来传递感情的艺术形式,在对声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时,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演唱者的音色。如果听众在欣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觉得动听、心情愉悦、能够感受到来自于作品的感召力,观众就会认为这些音乐是好的,优秀的。反之,如果听众认为声音刺耳、听起来令人心情烦躁,他们就会很自然的认为这种音乐是不好的。由此可以看出,音色是听众评价音乐主要指标。如果一种音乐想要拥有良好的听众基础,就必须在音色上多下功夫。只有演绎出动听的音色,才能够激起听众的共鸣,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

作为声乐教师,在美声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音色美的培养。声乐教师应该意识到,音色美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提过高的要求,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制定科学、有效,具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明确美声唱法音色美的要求,不断练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演唱水平。在对学生进行音色美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们明确美声唱法音色美应该具备两个方面共性。其中一方面是物理的共性,另一个方面是情感上的共性。物理上的共性,可以从以下4点加以分析:1.呼吸:美声演唱要求演唱者的呼吸平稳,要有力度;2.声音:美声演唱的声音是通过体腔共鸣而产生的,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声音更加平稳,在演唱的过程中无需其他乐器的辅助或配合,将最纯洁的声音直接传递给每一位听众;3.体态:美声演唱是一种舞台艺术,在欣赏美声演唱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音色美的培养,也要注重体态美的培养;4.声音的质量:声音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声音的可控性,演唱者应该熟练掌握不同音区的过渡方法。

情感方面的共性,主要是指美声演唱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共鸣。在进行美声演唱表演中,演唱者应该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而演唱技巧是其次的。如果过分追求演唱技巧,而忽视了演唱者的情感投入,就会给人带来一种这样的感受,演唱者的声音很美,很动听,但是就是无法给听众带来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演唱者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样的演唱不能称之为高水平的演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美声演唱者在舞台表演中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投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到声音中,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争取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演唱技巧。

三、音色美的培养方法

一个人的音色取决于这个人的声带、头腔、胸腔、横膈膜等多种发声器官,而每个人声带的长短、粗细、厚薄,头腔共鸣位置,胸腔共鸣位置等均不一样,那么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自身对音乐的感知,都是影响一个人音色美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不同的学生,对音乐有着不同的感知力,这受学生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音乐感知力的培养过程中,生活经验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锻炼,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度重视演唱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内心感受的培养。但是,只有这种来自内心的感受,才是音乐的灵魂;只有这种内心的感受,才能够给听众带来来自心灵上的冲击。这种来自内心的感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期音乐教育的培养。而音乐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们培养这种音乐感觉。音乐本身就是利用歌者声音来传递感情一种艺术,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对重要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只有经过不断的点拨、思考,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才会越来越深。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学生刚开始学习音乐的时候,多以模仿为主,但是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经历会投入学生自己的感情,能够让学生从自我思考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在这个体会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的促进演唱水平的提高。

(三)针对性教学

在音色美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不能盲目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基础,开展针对性教学;运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构建音色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欣赏不同艺术家的演唱作品,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记录不同艺术家演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们对音色美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美声唱法通过其优美音色,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内心的感受是美声演唱的灵魂和基础培养,音色美的培养美声教学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万婧.有关声乐学习者审美意识的几个看法[J].音乐大观,2012,(09).

[2]连国强.中学语文美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92).

[3]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2,(11).

[4]夏朗,邱琳琳,杨爽.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音乐大观,2013,(03).

[5]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2015,(11).

[6]罗慈花.孔空声乐练习曲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5,(10).

[7]张宏发.“美声”技巧在竹笛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04).

作者简介:

[1]李沛璇: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2]罗秋棠: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
论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