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2016-05-14 04:08谭德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文性缺失德育

【摘 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全和发展,站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的长远立场,学校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远高于“智育”。尤其是处在人生发展奠基时期的小学阶段,完善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更加重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之下,“德育”缺失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传道解惑,滋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必须始终秉承的理念。

【关键词】“德育”缺失,人文性,小学语文

一、作为人生发展基石的道德与情感

我们常常用一个词语概括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读书识字”,如果不加深究,仿佛从这个词语中可以自然而然的解读出一个因果关系:通过读书来识字,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识字。其实不然,读书和识字二者的因果关系本质上应该是颠倒过来的: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读书,读更好的书。读书,是一个人终其一生应该坚持的事业。但是读书并不是对书中内容的被动接受,而是自己的道德、行为指标和书中人物、书中世界的交流、融合甚至碰撞。正如弗吉尼亚·何尔夫所说的:“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感情来获得书中启示而不是通过别人理智的评判。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

弗吉尼亚·何尓夫的观点提醒了我们先在的感觉和情感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所谓道德和情感看似虚无实则不然,其正是由上文提到的道德、行为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汇聚而成的集合体。富有魅力的感觉和情感的获得正式教育的目的。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小学教育是一个人读书识字、深入理解多彩世界的开始,也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奠基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感觉和情感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道德与情感不仅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种感觉和情感的培养正式本文讨论的中心:德育。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滋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只脚踏实地,不仰望星空,都注定是狭隘可悲的时代。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思想者的光辉如同天上的星辰长久的照耀着我们。一个没有星辰的可以仰望的时代注定是黑暗的时代,一个没有星辰可以仰望的人生注定是暗淡的人生。小学阶段德育的目的既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纯粹天真,又要培养学生初步感知人工和社会的美。

二、小学教育中“德育”的缺席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奠基期的小学阶段,德育工作更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和效益至上的教育观影响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缺席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集聚突进和社会财富总量的集聚攀升,社会价值观也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气质中日渐扭曲。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实利注意价值观蚕食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日前笔者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学生炫富”的视频被广为流传,一时间小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无论这则视频本身是否真实可靠,但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缺失的问题与危机以然暴露出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高,“竞争”的氛围日渐浓烈,就连本该天真烂漫的小学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先使得浓烈的竞争氛围从学校、老师和家长渗透到小学生本该平静的生活当中。

我们姑且将社会大环境颓败堕落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搁置不谈,仅就学校教育本身而言,小学教育“德育”的缺席问题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为小学生减负、取消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促进教育公平的呼声日渐高涨,但实际上多数小学生仍然是出了学校进补习班、各老牌中学招生季的“小升初”考试巧立名目,换汤不换药的继续进行。优质初中的招生标准仍然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语数外三科成绩。优质小学仍然以狠抓升学率来巩固地位。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把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上,更无暇顾及其它。一些教师放弃了对学生的人文的熏陶,放弃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放弃了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等的教育,只把语文当作一种知识传授的工具,只对语文教材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训练,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背道而弛的。

三、寓“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语文学科自古就有“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传统,应该是除了专门的德育课以外的最重要的德育阵地。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语文课程,提高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是,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滋养和熏陶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自觉,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怀的熏陶和人文性的滋养对小学语文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德育”的最好范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一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刻的认识到教书育人的真谛的。

其次,语文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带有极强主观性的情感体验,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讲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感同身受。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投入感情。不仅要寓“情”与课文之中,带领学生深入的品读和体会课文中那些可以熏陶学生道德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思想主题;同时,还要求教师寓“情”于课文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还要求教师善于带领学生感受书本内外的世界。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就课文论课文,单一化的品读课文中心思想和主题,而忽略了课文内容引申到书本之外的生活之中。有效的德育往往是回归世界,回归生活的“生活化德育”。比如在讲到植物生长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带领同学们一起做培育植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既让同学们深入领会了课文的主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滋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渐推进和教学资源的增多,不少地区已经在逐渐试行小班教学模式。小班教学模式的备受追捧正是因为改变了传统大班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个性差异,“一刀切”式的批量复制人才的弊病。

四、结论

社会进步呼唤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语文教学中推行德育也要从无“人”变为有“人”、从片面注重升学回报变为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命完善。面对当前小学教育普遍重升学回报,轻综合素质的现实环境,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守好小学生德育的关键阵地,在日常教学中贯穿德育理念。通过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课本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践行教育回归生活的“生活化德育”等多种方式践行德育使命,滋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何尓夫著,李茂盛译,为什么我们要读一本书[M].河南教育出版社.2005(4).

[2]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背景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

谭德华(1965.1~),女,重庆市铜梁人,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

猜你喜欢
人文性缺失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