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秀 苏新
将区域经济效果最大化视为目标并且构建一个目标函数,并在此之上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作为其约束条件,将线性规划方法加以应用,研究规划期2020年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工作用地、特殊用地、交通工作用地以及水利工作用地的结构优化基本模式和基本结构,本文对此提出一定参考意见。
将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优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土地合理的分配,从而找到能够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而在这种土地利用中,经常使用线性规划法来进行规划工作,这种方法对于资源的配置方面有较好的优化。线性规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的方法。相比较于定性分析,线性规划改变了传统的用人力进行土地分配优化的方式。而且相比于定性分析,线性规划的模型较为简单,避免了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性,而是将其他各项因素作为约束条件,又不至于将这些条件的最低要求忽略掉。将城乡土地合理分配、将城乡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既是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实现途径,又是将城乡发展统筹规划的客观需要。在当下这种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下,使用好线性规划法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建设用地的需求压力。
一、优化建筑用地结构的设计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已经有些地区开始尝试对建设用地进行结构优化,从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保护农业耕地的需求。但是在实际中,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规划方法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预测需求的方法
1.经济理论模型构建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假设土地相关政策不变或者缺位的状态下,通过经验和往期数据来进行估计经济增长下建设用地的“自然”扩展数量;然后对不同政策下的调控可行性做出判断,对“自然”扩展的预期值做出修正,获取在不同政策的假设下建设用地的参考值;最后在估计结果当中做出比较,选择其中最优方案作为主要参考,设置规划的控制目标。
2.定额指标法
定额指标法是根据一定背景下制定的相关技术规范和颁布时间较长但是未进行修订的部门用地规范来进行预测的,这种方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预测会对某个目标或局部目标相对偏重,往往对于未来人口的预测准确性有较大的依赖。
3.GM(1,1)模型法
在这种分析方法当中,重要的是GM(1,1)的建模工作,针对时间序列做出建模,有利于减少误差。与传统的预测模型方法相比,GM(1,1)模型法不仅适用于样本少、波动大的数字序列,而且能够将误差积累进行淡化,从而达到对于未来时段系统的预测。
(二)方案选取
由于土地利用方面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用地规划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显然单一的预测方案是不可取的,必须拥有能够应对多种情况的多种方案。当然,对于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值的指标,通常是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度量的;对于没有明确目标值的相关指标,则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度量。具体见下表。
二、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结构的优化措施
对于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上面,不光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还需要在行政管理手段上进行加强,从而给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供保障措施。
首先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推行,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统筹发展中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去认识和应对土地问题,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土地规划,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大力配合,从严查处重大土地违法相关案件。
然后是在科学规划上面多下功夫。要想从根本上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制定合理的政策、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以及各类的城乡建设用地的相关准入制度,并且在相关问题上根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加强土地的管理,防止非法占用土地。
并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将城乡土地建设互相联系起来,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逐步实施;国土、水利、农业、财政、建设等多个部门共同展开工作,互相协调配合,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操作;并且同时在另一方面不断的调整土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三、结束语
研究表明,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思想指导下,以经济增长、均衡配置作为主要目标。线性规划是一种静态模型,它的优化结果可以作为土地规划方面的参考数据。但是这种优化数据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准确来说,因为不同地区的不同因素差异,没有一种的优化数据可以说是完全的普遍适应情况,很多都会出现显著差异,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这种综合的比较过程当中,这些情况都有待细化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冼梨萍,王璐,张俊平.基于线性规划的瑞金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06:3021-3022.
[2]李常兴,胡小飞,冼梨萍,胡月明,唐宪.基于线性规划的县级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07:372-374.
[3]张晶,陈新明,刘耀林.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