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酸碱盐是初中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密切相关,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探究酸碱盐反应后溶液中的物质成分是中考化学试卷中常见的实验探究类试题,分值较高、难度较大,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属于学生的失分点笔者经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的分析,发现此类试题有一定的解题规律本文将由一道典型试题引出酸碱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探究的考点和应对策略,以助学生中考
一、典型试题
某化学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图1所示的两个实验
(1)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成分有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甲: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H2SO4;
丙:滤液中的溶质是
丁: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交流讨论】同学们对以上的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填“甲”“乙”“丙”或“丁”)不合理,理由是
【设计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的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预计现象预计结论
解析(1)A试管是NaOH溶液加入CuSO4溶液中,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2)【提出猜想】若CuSO4过量,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若H2SO4过量,则滤液中的溶质为Na2SO4、H2SO4;若NaOH过量,则滤液中的溶质为NaOH、Na2SO4;若三者均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交流讨论】题设中已经说明“将A、B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所以滤液中不可能含有H2SO4(能与蓝色沉淀发生反应),即猜想乙不合理
【设计实验】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含Cu2+;产生蓝色沉淀Cu(OH)2,说明加入的溶液中含有Cu2+,滤液中一定含有OH-,则滤液的溶质是NaOH、Na【交流讨论】乙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设计实验】①甲②硫酸铜溶液丙
二、考点归纳
在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卷中,关于酸碱盐反应后溶质的探究主要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主要考点有:①酸碱中和反应,试题中给出酸碱中和反应图像,根据pH的变化判断是酸加入碱还是碱加入酸,或判断某一处溶液中的溶质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酸、碱的添加顺序,pH<7时酸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是过量的酸和生成的盐,pH=7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生成的盐,pH>7时碱过程,溶液中的溶质是过量的碱和生成的盐;②酸(碱)与盐的反应,此类试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试题中先是给出在盐溶液中加入一种酸(碱)后的实验现象,然后再给出滤液加入另外一种物质后的现象,让学生判断最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或原盐溶液的成分,试题中往往会涉及酸碱指示剂,且是判断的关键;③盐与盐的反应,初中阶段盐与盐的反应难度不大,只要学生会判断两种盐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即可,给题的形式也多是让学生判断反应后滤液中的成分,解题关键是找出哪种盐在反应中过量,在生活中应用较广,但在近几年的中考考查的并不频繁
三、应对策略
酸碱盐的反应是历年中考化学考查的重点,对反应后物质成分的判断更是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读题、审题,从试题的题干中找出探究的主题,然后根据题意,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结合试题中给出的实验现象、图像或记录的数据等进行准确的判断判断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时:①确定两种物质是否发生反应,如酸和碱中是否有一种物质可溶,酸和盐反应时生成物种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碱与盐、盐与盐反应中,反应物是否都可溶以及生成物种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满足以上条件即可发生反应;②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正确的方程式确定生成物;③分类讨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只有生成物中的能溶物,若有一种物质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包括剩余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能溶物;④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还一定含有没有参加反应的可溶物,这也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做题时学生一定要首先判断所给物质中是否有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以及这种物质是否可溶总之,酸碱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生成物、不参加反应的可溶物和剩余的反应物,学生在解题中逐一确定即可
综上,酸碱盐这类探究试题主要考查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及现象,试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熟练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酸碱盐反应后溶质成分问题本质是化学反应过量问题,正确判断哪种物质过量是解题的前提,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原理是解题的基础,在平时的复习中学生要注意总结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