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艾文
日前,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女学生,计算圆锥体体积时,总是忘了乘以1/3。后来,她参加了一个社会上的补习班,有位年长的老师让学生们用吃过的冰淇淋的空筒(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往一个与“空筒”等底等高的圆柱筒里倒,倒了三次,刚好倒满。从此,她再也没有忘记乘以1/3了。她激动地说:“我们数学老师放着这么好的游戏不让我们做,却逼着我们背公式,考试前反复默写,真烦透了!”
小女孩说的话发人深省。确实,在应试教育中,有些教师急功近利,片面追求考试的分数,在教学中往往把“数学过程”忽略或一笔带过,而着重强调“数学结果”(即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计算化简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记住了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技巧,但并不知道其来龙去脉,也不知其所以然。短期看来,学生学会了知识,会做题,成绩也提高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这些知识点会逐渐淡忘,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和解题技巧的增多,学生会越来越感到学数学的困难,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是主动地去探究,长期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思维。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数学结果”,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过程”。
一、在公式教学中要重视“数学过程”
人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世代相传、发扬光大。在数学教学中,当我们以十分简捷的方式把大量公式、概念、法则等传授给学生时,逐渐产生了一些弊端,那就是一味地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概念、法则及应用的技巧,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失去了亲自探究和发现知识的机会,甚至有意无意地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
小学数学中有关“圆的周长公式”的教学,有的教师把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轻描淡写,而着重让学生记住并运用公式。而有的教师却精心设计,突出让学生主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圆和相应的材料,这些圆有的是用硬纸做的,有的是用软布做的,有的是直接画在一张纸上,没剪下来。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出每个圆的周长。学生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动手动脑。首先,硬纸做的圆用滚动或绕线法测出周长;而软布剪的圆不能这样量,怎么办?学生又想出了用折叠的方法,先量出1/2或1/4圆周长,再推算整个周长;而后,面对纸上的圆不易直接测量,学生又自然转入探索周长与直径关系的研究。
上述两种教法都教会了学生求圆的周长。第一种教法在当前的考试中学生的分数也许还会略高于第二种教法,但长远看来,第二种教法下的学生,因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思考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形成的创新探索意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在计算教学中展示“数学过程”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小学教材中是把除数转化为整数,然后沿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这其中蕴涵的“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只是学会了计算,却不能达到学会数学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提出问题:“老师拿了3.5元钱去买铅笔,每支铅笔0.5元,老师最多可以买几支?”学生很快答出可以买7支铅笔,列成算式是:3.5÷0.5=7。算式中除数和被除数都有小数点,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把“元”转化成“角”来计算的,即35÷5=7。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计算,更重要的是学生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计算,而是学会了数学的思维方法。
三、在练习教学中体现“数学过程”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圆柱形玻璃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容器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面对这样一道题,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水面下降部分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计算。而是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讲起,让学生逐渐想到“向瓶中放进小石块,水上升部分的体积是否等于小石块的体积呢?”再让学生分小组做实验,体验这一现象,最终让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水下降部分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主动尝试了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数学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算法、结果等的教学就不会是突如其来、深不可测的,数学对学生来说就不会那么枯燥无味。并且,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接收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数学的“魅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结果”,更要重视“数学过程”,使能力和知识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大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