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陶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在课堂言语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同时,朗读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巧用意象诵诗歌
诗歌语言高度凝炼,情感异常丰富,诗意跳跃性大,诗的情感往往就凝练在几个看似简单的意象中,我们必须将诗歌的语言符号在大脑中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因此,诗歌的朗读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沿循诗歌的节奏,读出正确的韵律。诗歌合辙押韵,字数、句数相对整齐、均衡,富有建筑美和音乐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例如:刚接触到一首古诗时,我们可以根据五言和七言的押韵特色,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律中寻,明确五言和七言的停顿方式,再让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
第二步,还原诗歌的意象,读出心中的律动。在朗读诗歌时,我们应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从领会。因而,对诗歌朗读而言,“披文入情”必须以“显象”为中介,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对那些仅凭再造想象难以完成转换的诗句,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绘画、课件配以教师的形象化描述,显现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读出诗歌的意象。
第三步,悟出诗歌的意境,诵出文化的脉搏。意境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歌的大意以及诗歌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的融合。学生在体会意境时会因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对“象”中情感意蕴的感悟往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只有让学生在意象组成的意境中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情感,才可能让学生准确的朗读。
例如:古诗《望洞庭》的朗读指导。
1. 找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将景物名称写在黑板上。
2. 细品古诗,读出这些景物的特点,板书在黑板上。(读出诗中这些景物的特点)
3. 体会景物组成的和谐画面,读古诗。
4. 感受作者在诗中通过意象构建的意境,读出画面的特点。
通过抓诗中的意象“镜未磨”让学生先体会未磨的镜子是粗糙的、模糊的,从而让学生想象像未磨的镜子的潭面那会是:湖上有一层薄如轻纱的雾笼罩着;那柔美似水的月光给他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等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望洞庭》的朗读,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山水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地位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这句诗的朗读才能水到渠成。
二、披情入境抒真情
在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中彩那天》《全神贯注》《尊严》《万年牢》等文章。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以“换位”方式成为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设身处地通过领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特定的情景中,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例如:《中彩那天》的朗读指导。
1. 出示: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
你看出了什么?
A. 用橡皮擦过的,你见过吗?容易吗?
B. 淡淡的K是谁擦的?他想要?
2. 练笔:如果父亲想拿这辆车,他会给自己找一个怎样的理由?
面对这张彩票,父亲慢慢拿起橡皮,他想:因为 ,
所以,也许我可以 。
为什么这个K字有着淡淡的痕迹?
出示:擦着擦着,父亲的手渐渐地停了下来,他又想:
想到这里,他放下了橡皮。
3. 再读读这句话,这将是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谁能读出父亲当时那种激烈地思想斗争?
自由练——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创设情境的朗读指导就是要打通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樊篱,使朗读成为学生真情的自然流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朗读的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