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家风”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话题。谈到家风,离不开读书;谈到读书,也一定离不开经典。因此,家风与经典紧密相连。
有这样三句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第一句和第二句都选自我们熟悉的语文课本,一个三年级的《画杨桃》,讲的是父亲教育孩子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一个来自五年级的《落花生》,写的是许地山的父亲借花生的特点教育孩子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这些我们熟悉的课文除了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之外,还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感受到家风是什么,家风是怎么传承的。简单来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和规矩。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人格形成与我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画杨桃》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让他铭记终身,一生受用。《落花生》中父亲对许地山的教育同样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所以他后来给自己起了落华生这个笔名。后来,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写了一本书,书名就是《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这些都告诉我们,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文化、一个家庭的规则,它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
第三句话出自《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儿子的。据《论语》记载:有一天孔子独立于庭院之中,默默静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鲤回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于庭院中,孔鲤快步走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退而学《礼》。
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礼”指的是《礼记》,孔子教育儿子是从读书识礼开始的。在他看来,《诗经》中的文章多半是与修身、齐家有关,《礼记》记录的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这些,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的这种教育方法,即后世称谓的“诗礼传家”,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
可见,家风又一定是有阅读传统的家风。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欢看书、喜欢思考,那么善良、诚信、孝顺……这些良好品质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
在我的班级中,曾开展过这样一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就是班级推介“留在家长记忆中的一本书”活动。孩子采访家长,让家长的阅读经历推动孩子的阅读。因为留在家长记忆中的那本书一定是家长记忆中的经典,是对他们的人生有着影响的经典,活动的初衷是让家长用对一本书的回忆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活动中,孩子与家长共同探讨了“留在家长记忆中的一本书”:
学生一:爸爸最喜欢的一本书名叫《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本书写得很好,故事惊险,情节跌宕,读完这本书后,爸爸还告诉我一个道理:定论不要下得太早,要经过充分的实践后再下结论。
学生二:妈妈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平凡的世界》,妈妈说:“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让我很受感动,他这种执着的精神震撼了我。”
孩子在了解家长记忆中的一本书时,就是在接受教育与影响,这个过程能把美好的品格传递给孩子。孩子阅读家长读过的书,就是在和家长进行心灵的对话,就是在传承家风。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当一个家庭有了一个小宝宝,当小宝宝开始环视自己的小家时,他会看到一处书阁,里面的东西和人类的关系既古老又亲切;这双新生的眼睛还会看到父母的一种姿势,叫做阅读,安静而神秘;慢慢地长大了,他会问:‘这里面有什么?你就可以带着他进入那一个个绚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