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摘 要: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成为影响国家外交的核心因素。以文化为内容和手段的文化外交以其柔性特质从外交舞台的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外交不仅成为一国对内团结、整合力量的凝聚剂,更是国家推行对外政策、塑造正面国际形象的“公关工程”。在这个文化兴国的时代,文化外交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而文化外交作为特色大国外交的助推器,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更为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争取了
良好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为化解国家争端提供了外交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外交;中国文化外交;特性;主要形式
“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诸于 1934 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1]这个概念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一词是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特纳在其为规划战后美国对外文化关系而起草的备忘录中提出来的,但特纳当时并没有给予文化外交这个崭新的概念以确切的定义。
一、文化外交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外交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是从文化先行、文化服务于政治的意义上把握文化外交,前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则从实践的角度对文化外交进行定义:文化外交是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格局和部署,为达到特定目的,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的公关活动。他还指出,某项活动是否属于文化外交的范畴,可以用四条标准衡量:一、是否具有明确的外交目的;二、实施主体是否是官方或受其支持与鼓励;三、是否在特殊的时间针对特殊的对象;四、是否通过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的公关活动。[2]另一种观点是从政治先行、文化是目的意义上把握文化外交。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卡明斯教授认为,文化外交是指国家及其人民之间的观念、信息、艺术以及文化的其他方面的交流,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3]这种观点认为政府推行文化外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外发展本国的文化。不难发现,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外交的目的不同理解,也就是文化外交的出发点是为了服务本国治利益还是为了对外发展本国文化。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利益密切相联,首先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对外文化工作必须根据国家的需要,同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保持一致,配合进行。所以,文化外交的目的就是促进本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被他国公众和舆论理解、认同、支持和赞赏,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能够对受众国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使它们能够朝着有利于增进本国利益的方向演变,实现本国的总体外交目标。 但在客观上,文化外交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又是政府发展对外文化关系的一部分,对国际文化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发展对外文化关系是现代国家的义务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将文化外交定义为: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传播、交流、沟通为内容展开的国家形象政治,是主权国家或政府授权的非政府组织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和手段,使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世界主导文化结构中去,从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实现对外战略意图。文化外交作为一场攻心战,它将国际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文化外交的特性
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外交方式,既具有政务外交、经济外交等其他外交方式的共同要素,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隐蔽性。
文化外交的隐蔽性首先表现在外交目的的隐蔽性,就是以发展对外文化关系的名义,通过文艺表演、人员交流等方式达到战略目的。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对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其规模、范围和持久性是任何其他西方国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1946年至1996年五十年的时间,全球大约有25万人次受益于富布莱特奖学金,而仅2008-2009年美国从441个学校送出国711位学者,接受了来自不同国家241个学校的589位学者到美国交流。[4]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声称是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但从长远看却是一种最有前景、一本万利的推销美国思想文化的有效方式,对富布莱特项目的参与者调查显示,参加该项目后99%的学者都能更好的理解美国和它的文化。可见,它的着眼点是长期的“精英教育”,受益于此项目的国外精英学者作为一颗自由的种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传播美国的价值观,这种“和平演变”的文化外交是一场长期的“攻心战”。
第二,思想性
文化外交的着力点在于改变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想上“润物细无声”,以达到本国的战略目的。文化外交通过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心灵的沟通,进而把国际关系推到一个新境界。文化外交既是国家间关系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高层次,让对方国家的人民互相了解并喜欢对方的文化,这样的国际关系就会具有更坚实的民间基础,从而更加牢不可破。战后法德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和解,保持良好的两国关系,除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之外,持续不断的文化和青年交流功不可没,它使和解成为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潮流。有些国家则充分利用文化外交来控制人的思想,进而实现控制他国政府。曾任美國国务院负责对外文化关系的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在谈到文化和宣传关系时说: “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新闻宣传,其任务都是向世界推销美国思想”。[5]
第三,长期性
长期性是指实施文化外交的过程一般十分漫长,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性不仅指文化外交的过程,还指文化外交作用于国家战略实施的效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换言之,文化外交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其效应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日本政府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明确了要成为世界级大国,最迫切的是提高本国的政治地位。而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不能光靠经济力量,文化上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二战结束初期,派往日本的欧洲记者在发往国内的报道中,通篇充斥着关于日本的种种诟病。但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孜孜不倦的“善待”,这些记者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日本在欧洲人的形象中逐步起色。日本同时欢迎外国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文化,加深对日本的理解、同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国际公众对日的友好态度,赢得了较好的国际舆论。尽管日本由于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但是通过长期的努力,日本改变了欧洲国家对其的不良印象,增加了一些国家国民对其的亲近度。同样,新中国消除旧中国留下的不良影响,通过文化外交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经历了几代文化外交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取得圆满的结果。
第四,依附性。
文化外交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首先,文化外交依附于国家的硬实力。众所周知,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所以文化在国际关系中一般并不单独出场,它总是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文化的力量,不仅自本身衍生出来,而且也要借助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力量。当然,这种依附性不是绝对的,有时当政务外交陷入困境时,文化外交才体现出威力来。再次,文化外交的实施成败还受到文化外交手段的影响。正如英国的米切尔指出的,(文化外交)也许能被、也可能不被目标国及其公众所察觉,这完全取决于从事时的机敏程度和節制程度。
三、中国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
(一)国外办学推广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
孔子学院是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004 年,第一座孔子学院在韩国的首尔落户,截至2015年12月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孔子学院提供各种水平的汉语教师培训,汉语语言水平资格测试和教师辅导。孔子学院一部分由中国政府资助,一部分由国外团体和中国大学经营,中国政府每年花费一千两百万美元用于孔子学院的建设,虽然与西方国家的学院相比,孔子学院的经费很紧张,但是它赢得了很高的公众关注,这也证明,创办孔子学院是成功的。如今,中国政府已经学会使用文化这一软实力吸引世界的关注并扩展自身的影响力。自从建立以来,这些孔子学院传播先进的中国语言和文化并利用国际传媒将中国的影响力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也逐渐成为沟通中国大学和外国研究机构之间的桥梁。
(二)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每年中国政府以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和在世界各地举行的新年庆祝等形式举办1300多次文化交流活动,这个数字比十年前多5倍。中国与145个国家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和752 份执行计划,同时中国还与一千多个国际文化组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双边交流,中国致力于通过国家主导发展经济的新模式,摈弃强调市场作用和私有化民主和公众参与的西方模式。近几年,中国邀请来自越南,巴西和委内瑞拉的精英阶层人士参观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向他们传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鼓励发展影视事业和体育事业来增强软实力。由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明星拍摄的武打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的影视作品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中国的许多演员和导演也随之成为国际巨星,章子怡和姚明就是这些超级巨星的代表。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武术在 2008年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目前,武术运动风靡全世界,并在 78 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随着文化外交作用凸显,我国愈加重视对文化外交的研究与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充分运用文化外交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用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新形象,开启自信、务实文化外交新形式,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展现自己特色发展道路、独特价值理念和制度体制的有效方式。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真诚、负责的大国形象,不仅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更为管控、处理国际矛盾和冲突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开启了中国外交新时代,用文化自信唤醒了世界对中国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Frank A. Ninkovich,U.S. Information Policy and Cultural Diplomacy,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1996.
[2]孟晓驷:文化外交的魅力,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第七版.
[3]李智.试论文化外交对国家国际威望树立的作用[J].太平洋学报,2005(3):90-94.
[4]数据自http://www.cies.org/us_scholars/us_awards 网站整理得到.
[5]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张斌.美国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其影响[J].创新,2011(4):117-12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