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
摘要: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其不断致力于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和道德素养提升,在大学生的成长和逐步走向社会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据此本文就将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择业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分析得出如何在思政教育中突出择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以期为大学教师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择业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76-01
在最近的几年,青年人群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是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也成为我国高校和政府的阶段性工作。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择业教育应当积极采取适应当下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模式,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特点,认真开展择业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就业压力的缓解工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尽一份力。
一、 大学思政教育与择业教育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与挑战。思政教育和学生择业的关系具有二元性,不仅两者存在相当的联系,也孕育了相应的挑战。因为大学生在进行择业规划时需要对规划主体、手段以及目标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抉择,这在一定程度和大学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形成了互动和融合。例如“人本原则、因材施教以及综合素质”。然而,从另一方面分析,在当今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竞争和压力时,究其原因大多体现这些学生在择业观念和择业心理偏差过大等方面,其具体表现就是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盲目性和过高的预期,而没有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分析。
(二)思政教育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就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可以为大学生顺利择业和就业提供不少助力的。因为从某层面上来讲,大学已经是大多学生在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这里具有相对单纯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需要把握这一阶段的学习机会,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走的更加顺畅。据此,通过对思政教育的强化和重视,是大学为学生顺利就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也是思政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思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就业思路进行相应分析,培养学生在挫折和困难中的应变能力和接受能力。
二、 择业教育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当下学生就业的困境既是供需所导致的结果,也是目前教育所引发结构性矛盾的综合表现。现阶段,大多数未就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两种状况,一是“无业可就”,二是“有业不就”。“有业不就”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对于社会和市场的适应意识较弱,在择业期望与工作实际状况存在较大落差时,选择了不就业,因此,“有业不就”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究其根源是价值取向所造成的,也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择业教育模块部分掌握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经济制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转变。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也发生了较大程度转变。其在面对远离家人家乡时,在尚未完全定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面对社会诱惑时,往往会在择业问题上进入到陷入困境。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择业教育需要积极发挥作用,认真切实分析学生的困惑和难处,为其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择业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就业的实际效载体,对于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择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系统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培养,而思政教育则是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划分清晰的思想准绳,例如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的塑造与衡量等,是实现学生个人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的思想指引,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三、 大学思政教育中择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的需要。因为大学生在参与择业教育时,往往需要面对自身在就业中的心态失衡、定位失准以及观念和目标的模糊等,而这确是思政教育所应该解决的问题。因为思政教育往往是将理想信念核心作为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科学的引导方法。在择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先进思想进行深刻的学习,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武装,以丰富多彩的发展观念完善教育,通过教育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真正看到自身职业在未来的发展和适应状况,深刻体会到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对之后就业所带来的帮助与意义。
(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现阶段,我国高校已经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相当的认识和关注度,也在不断的进行了各种尝试和调整,但是仍旧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工作和教育模式过于传统,缺乏与社会实践的对接,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确实。因此,综合来看,高校思政教育仍旧需要更大程度的创新和完善,以此来推动择业规划工作的深入。
(三)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高校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支柱性力量,对人才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也影响学生整体就业概率。综合来看,这都离不开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因此,在实际的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原本的教学思路,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关注的目光中成长进步,激发并张扬自我的主体意识魅力。
结束语:
高校可以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必需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心理要素。各高校领导以及具体的思政工作者应当对自身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在明确自身义务和职责的同时,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和学生择业教育趋于完善,强化对学生各方面就业理念的培养和引领,帮助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放辉.择业教育应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的重点[J].教育与职业,2014,19:75.
[2]尹大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与实现[J].学理论,2014,32:278-279+286.
[3]余艳婷.浅谈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才智,2015,0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