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石磊
摘要: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研究2000—2013年安徽产业结构演化历程,测度皖、江、浙、赣、鄂、豫、鲁7省33个主要行业区位熵,分析安徽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及时发现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着力推动安徽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演化;区位熵;产业集聚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7-0071-04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临江近海,地跨江淮,东连江浙,西接鄂豫,南临江西,北靠山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但制约其长远发展的因素也较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通过客观分析产业结构演化过程,比较研究产业集聚趋势,有助于明确发展差距,找出发展对策,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
一、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化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安徽省产业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00年以来,安徽省三次产业比重变动明显,由改革开放前的“一二三”模式,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模式,逐步向“二三一模式转换。总体而言,2000—2013年,安徽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逐步向钱纳里模型的工业化中期转变[3-4]。“十一五”以来,安徽省第一产业比重在三次产业中逐年降低,自2009年以后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不足15%;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增幅较大,2010年以后已占据GDP比重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有所下降,但劳动力构成比重持续上升(详见表1)。
二、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产业集聚分析
(一)理论依据
产业集聚问题不仅需要注重定性方面的研究,更需通过定量研究对区域间甚至国际间进行比较和交流[5]。通常使用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LQ)来衡量区域的产业集聚度,区位熵较高的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意味着该区域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其产业结构也越合理[6]。计算公式为:
LQij=Xij∑mi=1Xij∑nj=1Xij∑mi=1∑nj=1Xij
其中,i表示产业,共m个;j表示地区,共n个。X为产业销售收入,企业数量,企业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等指标。一般来说,LQ值越大,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就越大。
(二)测算结果
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与周边省份的合作与竞争,考虑不同省份的产业发展特点,运用区位熵理论和计算方法,以皖(安徽)、江(江苏)、浙(浙江)、赣(江西)、鄂(湖北)、豫(河南)、鲁(山东)7省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计算2012年7省主要工业行业的区位熵(见表2)。
(三)产业集聚度分析与比较
由表1可知,采矿业方面,河南、山东和安徽三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三省丰富的矿产资源息息相关。河南省作为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山东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矿物原料来源地。相较之下,安徽省的采矿业也极具特色,硫铁矿储备居全国第二位,铜、铁矿居全国第五位,煤炭居全国第七位,钢材、水泥等主要工业基础矿产品供给充裕,同时作为产煤供电大省,其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七位,华东地区第一位。
制造业方面,由于各省经济发展的差异,优势产业区位熵数值差别也较大。其中,安徽省优势产业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有15个行业区位熵数值超过1。除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表现突出外,安徽省多数优势产业区位熵数值略高于1,或是与其他六省数值差距不大,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业等表现突出,主要得益于省内产粮丰富,劳动力资源密集;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具有优势同样源于当地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安徽省可耕地面积433.3万公顷,粮食、棉花、油料、茶叶、水果、药材和畜产品等均居全国前十位,以马鞍山为重点的钢铁工业,以安庆为基地的石化工业,以铜陵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以及淮南、淮北两大煤炭基地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方面,区位熵超过1的省份分别为浙江省、山东省和安徽省。其中,作为煤炭大省的安徽,为应对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积极通过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来抵抗风险,以资源依托型城市淮南市为例,抢抓机遇,重点发展壮大电力等非煤主导行业,2012年淮南矿业集团实现利润6.25亿元,历史上首次超越煤炭产业利润,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安徽省产业发展的重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计量结果,结合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点,安徽产业发展中尚存在如下问题:
1.产业结构整体不合理。根据2012年人均GDP计算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与全国10.0∶46.6∶43.4相比,安徽省为12.7∶54.6∶32.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产业内部层次不合理。安徽省属于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偏重,同时基于资源优势,采矿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产业集聚度较高;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
3.三次产业间协调性不强。三次产业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7]。目前安徽省内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推动作用未能完全显现,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第二产业比例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使得第一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发挥[8]。三次产业之间协调性不强,部分产业的发展较大的滞后于主导产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原因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工业所具有的创新性和革命性的自发彰显”[9],科学、技术、机器、信息、智能、艺术、人文等多种因素均对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发生深刻影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既源于安徽省特有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也与安徽的政策导向、开放程度和创新能力等息息相关。
1.安徽省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产业分工上长期充当周边省份尤其是江浙等地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同时,高素质人力资源长期向江浙地区不断流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周边省份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的引入,都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从资源禀赋上,安徽省虽然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城市化进程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缓慢,技术、管理、知识、人才、信息等资源短缺[10]。
3.从政策导向上,由于改革开放前重点放在“工业立市”,安徽省多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关联度低;“粮仓”型现代农业发展缓慢;旅游城市服务质量不高,交通枢纽城市管理落后。多年来形成的宏观区域布局对安徽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深远。
4.安徽省开放程度较低。2012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393.26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0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6.3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62%;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
5.从创新能力上,安徽省技术创新滞后,传统产业吸收科技创新成果能力不足,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速度慢;制度创新缓慢,对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人才激励不足,行业垄断、部门壁垒、户籍限制等问题较为突出。
“十三五”期间,安徽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会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安徽省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刻不容缓。因此,只有明确安徽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差距和原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提供政策支撑[11],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促使安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三良.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和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7.
[2]肖庆文,陈明森.工业化中期阶段条件下福建省产业结构演进特点与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40-48.
[3](美)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英)约翰·科迪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5]张建华,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83-90.
[6]李慧,刘志迎,周彬.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差异及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分析[J].江淮论坛,2009(6):23-27.
[7]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8):71-75.
[8]张士云,江激宇,胡惠露.基于产业聚集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对安徽省地级城市发展的思考[J].运筹与管理,2006(3):144-148.
[9]郭强,刘良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政策支撑[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6):49-52.
[10]王国俊,严健明,李向.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应“相机抉择”——对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3(8):20-24.
[11]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9):51-6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mparison,it studies o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nhui from 2000 to 2013, and calculate the location entropy of thirty-three main industries in seven provinces of Anhui, Jiangsu, Zhejiang, Jiangxi, Hubei, Henan, Shandong, and analys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hui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imely detection of the gaps and cause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Anhui.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location entrop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