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教平
2016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拟推行“多校划片”,此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被不少媒体解读为“遏制热炒学区房的应急之策”;网络平台上,一则《教育部拟推行多校划片,学区房真的白买了吗?》的帖子更是引发高度关注。一时间,“多校划片”能否给学区房降温的争议持续不断。
不可否认,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在保公平、促均衡上的深度推进,遏制择校热渐成社会共识,相关政策日益收紧,但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甚至悬殊的地方,家长择校冲动仍十分强烈,由拼条子、拼关系转为拼爹、拼房。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多校划片”的举措被解读为针对热炒学区房的应急之策也着实可以理解。但如果认为此举只是针对热炒学区房,就大大低估了“多校划片”的意义,既不利于教育公平、均衡大环境的构建,也不利于对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教育价值观的引导。
关于“多校划片”的具体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说得很明确,即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根据《通知》要求,“多校划片”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热点学校名额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实行就近入学。
这实际上有点类似于不少地方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制度”。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名额上没有限制,全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分配;二是分配对象不是一个个学校,而是一个个小区。表面上看起来这是针对热炒学区房的应急之举,实乃遏制择校热的较好切口,通过此切口,可以一步步促进家长、办学者和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形成“适合才是最好”的家长择校观、学校发展观、教育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因此,“多校划片”的意义不应被低估。
在笔者看来,“多校划片”至少有四重意义:一是体现了政府部门遏制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的决心、意志,对任何有损于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的现象,不会听之任之;二是从家长的角度讲,“多校划片”有助于引领家长看清形势的发展,再次让家长认识到,教育不像买彩票,不能心存侥幸靠运气,不应该倾全家之力在择校问题上“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及早回归到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上来;三是从办学者的角度看,“多校划片”让有志于教育的办学者进一步坚定了“不择生源”、“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的育人信念;四是从整个社会来说,“多校划片”传递出教育必须回归本质,杜绝浮躁的信息。在这方面,不仅政府部门需要尽职,也需要每个人尽责。
“多校划片”如何在执行中真正落实到位,并在促进理性择校方面产生应有的作用,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