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让课堂自然生长

2016-05-14 14:00王湘云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正方形建构解决问题

【关键词】正方形;45°角;教学设计;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71-04

【作者简介】王湘云,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教师,一级教师。

一、设计说明

本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真正发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备诉求。它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以生为本,打造生动、灵动的课堂,让课堂自然生长,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启发,每一名学生都在高学习热情、高思维品质、高自主能力方面获得发展,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拿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常把讲台交给学生,一节课只讨论一道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或交换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或改变(弱化或增强)个别条件,或对问题赋予实际应用,进而探究并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片叶看到一棵树,通过一棵树看见一片林。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还享受到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快乐,更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从而让课堂自然生长,让学习真正发生。

正方形是所有四边形中特殊与完美的图形。正因为正方形的特殊性,45°特殊角成为活跃在正方形中的特殊音符。因此,在本节课设计时,我将正方形与45°角相结合,由师生共同探索并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由学生探究并发现正方形中的45°美,进而体会数学学习之美,构建学生自己的数学理性。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正方形中与45°角相关问题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激活数学模型,升华数学经验,实现自我建构,培养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正方形中与45°角相关的结论,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难点:培养乐于发现、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积极构建的能力。

四、教学实录与设计意图

1.情境创设发现美。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是我们学过的四边形中很特殊的一类四边形。它具备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正方形中的45°美。首先来回顾一下,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呢?(教师画出正方形ABCD)

生: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那我现在将三角板中45°角的顶点与正方形的顶点A重合,将角的一边与正方形的一边AB重合。请问,角的另一边落在哪里?

生:经过点C。

师:现在老师将45°角绕顶点A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角的两边分别交BC于点E、交CD于点F,连接EF(如图1所示)。思考——在将45°角绕顶点A旋转过程中,△EFC的周长是否会发生改变?大家不妨大胆猜测一下。

五、教学反思

1.什么是积极构建?

积极构建,是指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记住或接受现成的“标准答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大胆猜想(△EFC的周长是否会发生改变?)→操作验证(通过几何画板度量线段的长度)→演绎推理(科学证明))→归纳总结(思想方法)→根据现象进一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点E、F落至形外,结论是否发生改变?)→思考探索(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同学分享、互助,教师加以点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抓住变化中的不变性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本质)→结论的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ECF的周长不变,EF=CE+DF)→主动思考、讨论和提出问题(图形变化时,继续探究EF、CE、DF之间的数量关系)→主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解决相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迁移)”的生长型、体验式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活动去思考、探索、实践、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做一个快乐的发现者,运用想象力,大胆思考,接受各种挑战,去发现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逐渐成为一个学习的建构者,建构自己的知识,思考、寻找自己的答案。

2.怎样让学习自然发生?

让学习自然发生,是将问题始终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古希腊的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主动设计问题——“让45°角绕点A旋转,我想看看BE+DF是否等于EF”;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操作,在自己喜欢的位置停下来,不断加以验证;学生积极地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所思;学生互帮互助——“BE+DF是不可能等于EF”“我可以说明∠FAE=∠HAE”;学生主动探究——“我还想研究……”学生不断走在发现和探索之旅中,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这种有收获,有启迪,有思考,有交流,有碰撞,还有自己课后还想继续研究下去的愿景的课堂,才是自然而然的课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启发,每个人在高学习热忱、高思维品质、高自主能力方面都获得发展,都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

3.本节课的不足。

本节课在最后小结中存在美中不足。我要求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正方形中的45°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课后你还想研究什么?很多学生一时被问题限制,有些问题临时回答不上来。如果能进一步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效果会更好。另外,教学设计中有三个问题不仅是相互关联的,还是相互补充的:环节1中的问题有学生的辅助线是截长,但行不通,而环节2中使用的正是截长法;环节1中的问题有学生的辅助线是过点A作EF的垂线,也行不通,但环节3中的折叠,正是垂直的体现。教学设计中三个环节的问题更是统一的:正方形在这里起到的最本质的作用,是AB=AD,∠B+∠D=90°+90°=180°,以及外加的∠EAF满足∠EAF=■∠BAC。这些都是后续探究的基础,但我在小结时并未做出明确的说明。如果我能有时间在总结中进一步揭示三个问题的同一性,教学的收官将更完美。

猜你喜欢
正方形建构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重构正方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超级变变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两只想打架的熊
移火柴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