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笔墨终成器

2016-05-14 08:42肖燕翼
中国收藏 2016年7期
关键词:柳先生画展笔墨

肖燕翼

心中有个疙瘩,今天终于解开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时年35岁的张瑞根先生,还是上海港务局的一名水手,业余时间喜欢绘画,局工会为他在南京路上的朵云轩举办了人生第一次画展,而画展的题名,却是中国美术界泰斗、中国古书画鉴定第一人的谢稚柳先生。而且谢先生还勉励张瑞根,在临摹画的这条艺术道路上,要坚持画到60岁,耐得住寂寞,终能成器。

26年来,张瑞根“听进”了谢先生的这句话。他今天赴故宫展览的作品,为谢先生的勉励做了最好的注解,可以用一句话——师承笔墨终成器予以定论。由此可见,谢稚柳先生当年“慧眼识宝”,他看到了一棵在中国传统绘画土壤中的“幼苗”。他的题词仿佛是一瓢清水,灌溉“滋润”了这株“幼苗”,使之成为今天的参天大树,成为海上画家中第一位走进故宫举办画展的当代画家。

我与张瑞根相识于10年前,那时,他在故宫科技部曹静楼、上海鸿运斋黄栋华两位朋友的热情帮助下,第一次走进紫禁城西北角的故宫科技部,看到了宋元明清历代画家的精品真迹,零距离与宋徽宗、黄公望、唐伯虎、董其昌、陈老莲、扬州八怪等前辈进行了静心交流。在这些先辈大家面前,张瑞根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就靠一支毛笔,一池香墨,在一片纸上,如何用线条以及墨的浓淡,绘出山水之美、人物之美、花卉之美。尤其是张瑞根首次在科技部的书画临摹间,看到了故宫的画家耐着寂寞,甘做无名英雄临摹历代名画。张瑞根说,以前自己临摹古人名画,仅凭满腔热情,每天坚持绘画,对古画的氛围、线条的走笔顿挫等技巧知之不多。看了故宫同行的临摹绘画,以及专家的指点,使其眼前豁然开朗,找到了中国文人画的绘画要点,仅半年时间,其临摹的画作有了长足进取。2005年10月,张瑞根临摹故宫画展在上海成功举办,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会长张文彬等中国文博界领导和专家,专程赴上海出席了张瑞根的画展。

这次画展对张瑞根先生来讲,是人生事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坐标”,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同时也看清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不得半点偷懒,更没有骄傲的份儿。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故宫的历代绘画是故宫180万件文物中的稀世珍宝,所以张瑞根先生的故宫临摹画,也可谓“水涨船高”,在社会上很是“吃香”,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面对这些索画者,张瑞根予以谢绝,把宝贵时间用在绘画中,坚持探索中国传统的笔墨之美。为使自己的艺术有鲜明的个性,除坚持临摹历代名家作品外,从2008年始,张瑞根把重点移到了创作中,绘佛像、观音、罗汉以及历代仕女图。

我因工作关系,几乎每年去上海,只要有机会,张先生也非常谦虚,带着作品到我下榻的宾馆,让我提些意见。说实在的,前几年,张先生的作品还真是能提出些意见,如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而创作的仕女图,尽管人物、马匹、服饰等画得很到位,笔触、线条的用墨也很老辣流畅,但马尾巴的毛均下垂。我就指出,这种画法是脱离生活的,马在野外因自身运动及风的作用,尾巴的鬃毛是随风飘动的,这种画法显得死板,不生动,也不符合规律。2015年底,张瑞根先生又带了当时创作的4尺大张的观音像,让我点评。这与5年前的感受不同了,随着画轴的翻转,渐渐展现在我面前的观音,已有一种艺术的震撼。张瑞根对笔墨的艺术,如何在宣纸上展现笔之韵、墨之美,已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那观音和服饰的线条足有1米多长,张瑞根却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线条非常柔美流畅,且墨的浓淡恰到好处,该浓则浓,应淡则淡。观音与动物、花卉之间的布局,呈现一种和谐之美。总之他在艺术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看似简单的笔墨,却绘出了最美的画。

今年是张瑞根的甲子之年,谢稚柳先生要张瑞根耐住寂寞画到60岁,看来这话是很精辟的。丙申年,张瑞根将要在故宫举办画展,这是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从秀才的角度看,这是到宫中进行“殿试”,张瑞根无疑是中了“状元”。

(注: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猜你喜欢
柳先生画展笔墨
柳先生的正骨膏
白云
五柳先生的“不”
捷先生的红宝石
奇妙画展暗藏玄机
笨小孩的动物画展
妙妙画展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