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真正理解”

2016-05-14 23:45王念利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三位数小船算式

王念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其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还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同时又进一步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引导学生……”[1]这就凸显了“理解”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词在历次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都有陈述,而这样浓墨书写“理解”,将“理解”突出上升至“真正理解”的地步,着实值得我们思考。

一、 何为“真正理解”

日常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而,什么才是学生的“真正理解”,或许下面的例子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这是笔者批改小学生作业时遇到的案例。一般情况下,教材把三位数在前、两位数在后的乘法算式编做例题。教师示范列竖式时,也常把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然后讲解如何计算。如果练习中出现形如13×125的算式,而教师又没做提示,学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空着不会列竖式,因为例题学的是三位数在上、两位数在下,而两位数在上、三位数在下不会算;第二种,将13×125看成125×13来计算(如图1),这说明此类学生头脑中有乘法交换律的意识;第三、第四种,学生按原样书写竖式,但计算过程却迥然不同。第三种是学生分别用第二个乘数125的每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13,即5×13、2×13(实际上是20×13)、1×13(实际上是100×13),再将每一次乘得的积对好位,最后将三次相乘的结果加起来(如图2)。第四种是看着13在上面、125在下面,计算时却当成125在上面、13在下面,先算3个125是375,再算10个125,最后把两部分的积对应相加,思维过程等同于第二种方法(如图3)。四种方法相比,第一种不会做,说明学生学习机械,不理解所学知识,不能灵活笔算乘法。后三种尽管选用方法不同,但实质相同——无论先用哪个数的某一位乘另一个数,都需对好积的位置,这说明学生理解算理,灵活算出了结果。细致比较一下,方法三和方法四尽管看着别扭,想着别扭,但是理解的层次却比方法二还要有深度,因为计算的过程需要头脑更清晰每步算的是什么,方能对位不错。看似麻烦、别扭的方法三、方法四实质上蕴含了更复杂的思维过程,这更凸显了学生对乘法笔算中积的对位问题的“真正理解”。

图1 图2 图3

“真正理解”不仅意味着懂,还意味着能够抓住本质,灵活应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教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学的方式,也自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本质,帮助学生打通知识间的内在关联

所谓数学理解,是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对数学知识联系的深刻洞察。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所学,往往是没有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把握住知识的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梳理知识间的关系,突出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一位教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人教2013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这是“100以内加减法”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算。

生1:我盖住0,先算1+2=3,再在3后面添一个0。

师: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吗?谁会结合“数的组成”算算?

生2:10表示1个十,20表示2个十,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10+20=30。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做几道练习。(出示习题:20+60= 30+10= 40+50=)

……

实际上,此片段教学中,无论是“盖0法”还是“组成法”,其实质都是“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教师没有关联两种算法,打通二者关系,将其共性“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凸显出来,而只是认可多样化的方法,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算。相对来说,学生喜欢“盖0法”,因为简单省事。“组成法”虽然也好,但说着麻烦,所以后续教学中,学生喜欢用“盖0法”,运用“组成法”的人越来越少。

这则片段,单从练习正确率看似乎没有问题,学生算得又快又准,效果多好啊!实际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计算方法“隐性价值的缺失”。这节课作为“100以内加减法”的起始课,因为忽视梳理两种算法的共同本质,因而一开始,“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就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关注的是“怎样算着快,方便,而没有进一步思考这样算的共同之处”。作为“10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它的计算方法对后续学习起着奠基作用。

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想法,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但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想法,找出共性的东西,帮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走向深刻。

2.少些练习,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环节。不少教师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把练习放到重要地位,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比如,一位教师讲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2014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复习引入—新知学习—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各环节所用的时间比重分别是3分钟、15分钟、20分钟以及2分钟。其中,新知识的学习内容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借助屏幕上的边长为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运用“问—答”的方式,使学生看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就知道其面积是1平方分米。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以厘米为单位,那么该正方形也可以看做边长为1厘米的100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自己类推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然后就转入了练习环节,尽管练习题目类型多样,针对性强,但仍有学生混淆面积单位及长度单位的进率。这是因为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循着教师的讲解、演示,总结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依葫芦画瓢地推导出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而实际上,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清晰认知。

通常情况下,学生做面积单位换算类的题目,有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他们要明白1平方分米是什么样子,头脑中要有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模样。此外,他们头脑中还要有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模样。接着,还要想象到或亲自动手摆摆画画。借助这样的想象、摆画、观察过程,学生头脑中关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关系才会清晰起来。经历了这么详细的思考过程,学生就容易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进率区别开来。所以,1平方分米为何等于100平方厘米的过程要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学生经历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来龙去脉,不但对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体验深刻,对知识的理解就透彻,就不容易遗忘。因此,少做一些习题,不会撼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探究充分,理解深刻就能抵消不少练习活动[2]。因此,若想使学生更好地获得体验、理解概念、建构知识,教师就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时空”,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阶段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

3.抓住关键,让学生在困惑处顿悟

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有时就是迈不过一个坎儿。教师遇到学生出错,很着急,反反复复地讲,讲了很多遍,学生依然不明白,依旧老错重犯。不是教师讲得不清楚,也不是教师没抓住学生的错处讲解,而是学生说不清楚自己哪儿糊涂,不能将老师所讲和自己的经验对接,认同老师所讲。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困惑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改变已有的错误认知,将教师的“讲解”积极地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笔者曾经给某生讲过一道“鸡兔同笼”问题。学生解决“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人教2014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该生会用列表法解答此问题,但嫌麻烦,就用假设法。她的书写过程如下:

假设8条全是小船

4×8=32(人)

38-32=6(人)

大船:6÷6=1(条)

小船:8-1=7(条)

我让她验算一下,“大船1条,小船7条”是否符合题意。她验算后发现不对。接着,笔者让她说出她写的每步算式的意思。她能说出前两步的意思,也发现第三步列式不对,可是不知道怎么列正确的算式。我问她有什么疑惑,她说,每次遇到假设法时,总在这一步出错(即第三步开始出错)。笔者明白了她的症结,就顺着她的思路往下讲解:你把8条船都假设成了小船,一条小船坐4人,8条小船就坐了4×8=32(人),可是全班有38人,还剩6人没船坐。这是因为你把大船都当作小船,每条大船少坐2人,那几条大船少坐6人呢?讲至此,学生忽地说:“我明白了”,并很快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她又指着算式逐一解释,思路一清二楚,看来理解了假设法的含义,再做后面的习题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因此,教师别急着给学生讲清楚,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再针对其困惑处讲解才可以事半功倍。

数学理解是构成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无论是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律的学习, 还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只有理解了,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表征,学生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真正理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岳德明,何雪芳.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过程与方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下)[J].小学教学,2010(3).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三位数小船算式
云朵装礼物——三位数
东东“闯关”记
小船摇啊摇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三位数密码
小船小船快快开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探究整式的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