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萁
二胡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弓弦类乐器,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经历了各个时期历史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尤其是在20世纪初刘天华先生对二胡艺术的探究和改革,他以“兼并中西音乐”的理念使西洋音乐技法贯穿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之中,把二胡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本文通过对刘天华的历史背景、艺术贡献的阐述,以及对其作品创作的乐音组织形态、演奏技法、内涵表现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希望帮助人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刘天华在二胡上所创造的巨大的艺术价值,推动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
一、二胡发展新纪元
二胡作为我国历史久远、民族风味浓郁、创造百年神话的民族拉弦类乐器,到底如何被创造,始终像“迷踪拳”一样,谜底无从揭晓,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因此,在有证可考的前提下,按现存的唐宋文学资料看,自唐代以来的“奚琴”,至现今乐器“二胡”形制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使二胡由“棒擦”“棒击”形态的“胡琴”逐步走向“马尾擦弦”的弓弦乐器。这四次重大变革虽然为后世二胡的形制和演奏奠定了基础,但却并没有进行科学整理、改革和创新。直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对二胡来讲是个大变革、大翻新的时代,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刘天华先生对其形制、演奏技巧的研究和创造使二胡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纪元。
刘天华先生一生致力于对音乐的改革和探索,他立足中国民乐,一方面在民族音乐广泛的领域中探索、挖掘,另一方面又借鉴西洋音乐的长处来提高和革新民族音乐。在《音乐杂志》期刊上,他曾说:“我学习西洋音乐,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整理中国音乐”。他对民乐的改革不论是在乐器的改革、乐曲的创作还是演奏技巧上,都融入了大量西方的元素,中西结合,使民乐逐步走向光明化、国际化。其中,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对民族乐器二胡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仅使二胡在乐器结构上更独具特色,而且在乐曲演奏技巧上有了更大的突破,赋予了其更深刻的内涵。
二、二胡改革中的西洋技巧元素
在“五四”社会时局动荡时期,大部分音乐家都把自己锁在“艺术至上”的象牙塔里,音乐领域内对传统音乐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崇洋派,主张全盘西化,轻视国乐,彻底消灭民族音乐的痕迹,把民族音乐彻底引向西洋音乐的创作道路中;另一种是‘保守派,他们极力排斥西洋文化,固守成规地认为复兴雅乐才是中国音乐的最终出路。”而刘天华作为二胡艺术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旨在继承传统民族音乐的同时还要不断开拓创新,洋为中用,民族与西洋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多借鉴吸收西洋音乐的技巧、技法,吸取西洋乐中有益的养分,特别是在二胡的创作中,不仅保留了民乐中传统的元素,而且还融合了西方音乐的精华部分,大大推动了国乐的发展。在二胡的演奏法方面,刘天华对西洋音乐技巧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揉弦
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民乐未改革时,传统的二胡揉弦技法非常民间化,被称为“颤揉”。这种揉弦方法不止二胡乐曲的表现单一,而且演奏出来的声音很不柔和,无法满足实际乐曲的需要,限制了二胡乐曲的表达。为了突破二胡揉弦的瓶颈,刘天华先生借鉴吸收西方小提琴的揉弦技巧,即在保留二胡“颤揉”的基础上,与西方小提琴的以改变琴弦长短的揉弦法结合在一起。他主张二胡揉弦的表达要像人声一样“吟”唱,这样的改革变化就大大丰富了二胡乐曲的演奏和表现力。
(二)单指滑音的运用
二胡中民族式的滑音不仅是二胡乐曲感情表达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还是中国传统音乐区别于西洋音乐的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五四”前期,二胡在传统的演奏,尤其是江南丝竹的演奏中,不管是“回转滑音”还是“上滑音”,均只能在二度范围内演奏,埋没了二胡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刘天华先生对此总结了自己苦练多年西洋小提琴的经验,中西结合,不仅模仿了小提琴三度以内的过度音滑音,在刘天华乐曲中还出现了七、八度甚至超出八度的换把单指大滑音,如刘天华的十大二胡名曲之一《烛影摇红》开头出现的八度大跳滑音,发音干净、清晰,又有似有若无的感觉,使乐曲的表达更加栩栩如生。
(三)独弦演奏
刘天华先生受到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大师巴赫演奏的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的影响,同时又根据自己多年练习小提琴的经验,于是便突发灵感创作了二胡名曲《独弦操》。《独弦操》整首乐曲是用二胡里弦来演奏的,不论是二胡还是小提琴,每根琴弦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音色,即使在每根弦上都能演奏出相同的音高,但演奏出来的音色却大相径庭,或明亮、或醇厚、或悠扬。刘天华先生正是运用了二胡里弦宽厚、深沉的音色特性,不仅把二胡里弦独有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在音域方面达到了第五把位的位置,这样的音高在当时钢丝线未普及的前提下,已把二胡演奏能达到的音高发挥到了极致。
(四)泛音的演奏
弦乐器最清越之音,莫过于泛音的演奏。刘天华先生不仅在二胡演奏中借鉴了小提琴泛音的演奏技巧,而且在记谱法中也把泛音标记成小提琴的记谱符号“○”。在二胡名曲《闲居吟》的创作中,刘天华先生就把泛音的演奏技巧首次运用到二胡乐曲中,特别是在最后两段,泛音的运用多达19处,加上乐曲时值活泼的变化和滑音的俏皮穿插,使得乐曲更加妙趣横生,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心无旁骛的美好心情。
(五)颤弓的演奏
颤弓演奏,就是利用弓子的快速反复推拉来完成音响效果近似一拍八个或八个以上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声音细密如树叶相互摩擦出来的沙沙声。刘天华在练习小提琴时经常会演奏带颤弓的乐曲,他认为在二胡演奏中若能运用上小提琴的颤弓技巧,必能使二胡的演奏迈向一个全新的起点。于是,在《光明行》的创作中,他把颤弓的技巧运用到乐曲的最后一段,整段几乎都由颤弓演奏。颤弓的大量运用表现了人们对光明前途的憧憬、向往,和对旧社会黑暗势力永不屈服的抗争。颤弓在当时人们还不完全熟知,而刘天华已将其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实属难得。《光明行》的演奏使二胡艺术有了质的突破,二胡演奏也逐步与世界接轨。
三、深刻的历史意义
刘天华先生为国乐改进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其中对二胡艺术的贡献无疑是最多的。例如,搜集国乐图书、组织图书馆、记载无谱乐曲、改良记谱法、编写演奏技法、编辑成套书籍、改良乐器、革新民乐创作等都在二胡艺术领域有所体现,无论是在演奏、创作,还是在教育方面的改革,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在教育上,刘天华先生不仅改变了二胡的形制、记谱法和技巧,还改变了二胡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使二胡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普及,而且还培养了陈振铎、储师竹、蒋风之、刘北茂等二胡名家。他们代代传承、不断发展,共同为二胡艺术的演奏、教育、创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形成了一个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刘天华二胡学派,使二胡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盛的状态。
在思想上,刘天华为其二胡创作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作品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光明的向往。
总之,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改革创新彻底扭转了二胡艺术在以往历史中不被重视的尴尬局面,翻开了二胡艺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新篇章,从此不断激励和鞭策后人在新时代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民族艺术良性循环、不断进步。
(天津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