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5-14 10:41徐正伟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曹冲小羊师生关系

徐正伟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也将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承担着向学生教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了如下探论:

一、创新的基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更加自由开放,更富有情趣性。学生就能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师生的关系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用自己的真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来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由于受到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的尊严往往是不可侵犯的,而学生的尊严却被大大的忽视,从而形成了“唯师独尊”的局面,面对正在成长,需要教育引导的学生,不应用不削一顾的神情嘲笑他们,更不应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他们在人格上需要关怀理解,更需要尊重。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关爱所有的学生,去尊重他们的个性。

第二、要真诚理解相信学生。在班里,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真诚的去对待。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要坚信每位学生是有前途培养的。只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师生之间就能达成达到情感交融,思维和学习心理产生了“共振和共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我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人马,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被打得一败涂地呢?”这样一问,学生大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就油然而生。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儿的工作就是游戏。”寓教育与游戏之中,是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感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有两件宝》一文时,先让学生猜一则关于双手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结果孩子们猜出来了,非常开心。而且也初步了解双手的作用。再学习这篇课文显得就轻松、愉快。孩子们也从中体会到学习兴趣之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顺其童心,投其所好”。积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从而发现事物的奥秘。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曹冲虽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要搬那么多的大石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又要把大石头的重量称出来,这样也不会太准确。因此,我觉得曹冲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时,我拍手称赞这位同学敢于大胆质疑的同时,也因势利导学生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孩子们情绪异常活跃,纷纷出言献策。有的说:“用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人,两条船都沉到一样的位置。(说明象、人重量相等。)”但有的同学反驳说:“如果装满人的那条船,还没有和装象的船沉到一样的位置怎么办?”经过学生们的一番争论,就进一步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能用船代替称,用大石头代替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从而让学生们更加体会了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注意与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乐趣,多去挖掘语文教材中能够质疑的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凭自己的感受去产生联想,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想象,自由地去求异发散。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问:“最后狼扑向小羊,结果怎样?”这时,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羊一闪,狼扑了空,掉进了旁边的深沟里,再也爬不上来了。”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这时狼却突然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向狼开了一枪。”还有的说:“狼扑小羊时,小羊一蹲,狼正好。撞在一块大石头,爬不起来了,小羊跑走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猜你喜欢
曹冲小羊师生关系
毛茸茸的小羊
曹冲为啥称象
狼和小羊
聪明的小曹冲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