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文让习作活起来

2016-05-14 14:42吴燕桃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升华

吴燕桃

【摘 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其实是在不断地观察、思考,不断地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通过依托课文,进行“适当积累吸收—借鉴融合—拓展延伸—升华”的习作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吸收经典名著,增加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积累吸收;借鉴融合;拓展延伸;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每当老师让学生习作时,学生都不知如何下手,感觉没什么内容好写。所以,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是每位语文教师教学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习作教学没有走出误区:教师眼中没有儿童,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认为学生思维天生就会,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导致学生写作更不如以前了。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适当积累吸收—借鉴融合—拓展延伸—升华”的习作教学的方式。

一、依托课文,积累吸收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语:“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俩的弦外之音就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小学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知道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精髓,博古通今。但是课文中语文素养无处不在。所以我们也不能泛泛地教给学生课文内容,而是深一层地要求学生积累吸收。诗文、名言、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是最好的范本。所以,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多说,直至能熟练应用。教学时不能忽略这些。

二、依托课文,借鉴融合

1. 借鉴融“句”

说起写作,许多老师都认为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才能凸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但是,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的学习,本来是知识的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什么都没有,无论你如何让学生想象,也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脑子里有想象的内容。这时期,模仿是非常必要的。明代的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文学家茅盾先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例如《秋天的雨》一课中,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些句子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为了引导学生领悟其美,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先按原文填空。

“黄黄的( )像一

( )( ),

( )哪( )哪,( )了夏天的

( )。”

因为是在文章中出现过的词语,难度不大,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踊跃参与,回答声音此起彼落,活跃了气氛。接着笔者加大了难度,出示一把把伞、荷叶的图片(图片往往更容易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根据图片填空。

“黄黄的( )像一

( )( ),

( )哪( )哪,( )了夏天的

( )。”

学生看着图片颜色和形状,很快就能填出相应的句子。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事物,写一个比喻句。这样,不仅文中的词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而且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也成功地进行了迁移,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借鉴融“篇”

把课文的写作方法、好词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提高习作水平的手段,也是走向创新的基础。初学习作,多多仿写,简单而又实效!

例如《手指》是“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其实,文章的前部分是介绍事物的常用写法,学生容易掌握。本单元习作的要求多了阐明一个道理。如果笔者让学生随便写一个事物,但由于学生现实中与这类习作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对处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事。如果硬要求学生写,他们可能乱七八糟写一通或上网抄一篇来,过后又什么都不记得,白白浪费了一节课。所以在这个单元的笔下生花中,笔者让学生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这样尽最大可能利用课本资源(包括好词句运用),来教学生习得本文的写作方法。笔者想在通过对《手指》的学习后,进行了《五指争功》的仿写,让学生有所沉淀和准备后展开仿写就顺手多了。对于一种写作方法的习得,需要经过多次的训练才能达成。所以教师必须熟悉课文教材,弄透课文,尽可能地找出课文与生活的关联点,融会贯通。

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对比强烈。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优美词句,笔者在教学最后环节,让学生写一篇《春游》,写的时候充分用上《鸟的天堂》中“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和众鸟活动令人赏心悦目的热闹场面”的句段。这样既能将课文的优美词句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有课文引路,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知道如何妙笔生花,有话可说。通过融合、仿写,学生懂得了什么叫“眼中有物”,什么叫“言之有序”。

三、依托课文,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课文,有利于实现习作方法的整合。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小练笔,将会对学生习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训练模式。练习形式非常灵活,教师在操作时应创造性地运用,做到“因课制宜”,合理安排。小练笔时,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写。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应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小练笔。

比如《穷人》一文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品味,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文章最后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根据最后一句续写出作者未表达出的余情。

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笔者抓住了课文中“父亲是很慈祥的”,让学生以此句开头写小练笔,感受父亲在哪方面的慈祥。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后,就让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把这些收获及时地写下来。

总之,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见缝插针地对进行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突飞猛进!当然,“议”与“写”应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学生写完后如果能议一议,斟酌推敲一下,相信写的效果会更好。

四、依托课文,升华写作方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文教材这个文本,指导学生把握规律性、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透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指导学生把握这一类文章规律性知识,学习鉴赏这类文章的基本要点。学生写作时根据这一类文章的基本知识,能写出优秀文章,在习作中就能完成由特殊到普遍的飞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例如《真理诞生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作思路概括地说就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主要写作方法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又叫事实论证或摆事实),结构是总——分——总。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明白写作方法后,照着这样的方法,以“功夫不负有心人”和“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写文章,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多了。最后,笔者还让学生自己选一个内容(名言名句),根据这个写作方法独立完成习作。这个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有梯度的习作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课文教材是最经典的美文。依托课文,通过“适当积累吸收——借鉴融合——拓展延伸——升华”的习作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吸收经典名著,让习作活起来。经过课文的滋养,培养了学生习作的灵活性,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样学生更爱习作了。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升华
贪吃蛇升华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浅析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
从管理到治理是一种升华
音乐的构成——声·音·乐的层次升华(二)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