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2016-05-14 14:42黎银兴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

黎银兴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能让学生的整体综合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在品德课堂上如何丰富学生的生命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让孩子能真正走进生活,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返璞归真,让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品德课堂充满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品德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品德课堂

一、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载体,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品德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诚然,教材在特定情境上具有一定权威的,我们自然尊重它。但是,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圣经。而品德学科是侧重以儿童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不同地域学生的生活方式会有较大的差异,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也有所不同,他们的认识、感悟当然就不一样。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就应带领孩子就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进行整合、改造和重组,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地利用、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返璞归真,真正做到让社会课“活”起来,使孩子在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拥有一份好心情》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灵活的整合、改造和重组,采用了模块设计,讲究广度和深度,突出主干,深入教学细节和学生的生活。笔者在引导学生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只有美丽的心情才会快乐,从而上升到一种美的境界。设计了一条从认识—寻找—选择—分享—规划的主线,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既有利于提供给学生更符合学情的学习资料,也给予自己得以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二、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一)多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受业解惑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学习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此,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灌输”的模式变成了“感悟”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看图、讲故事、质疑、观察、讨论等方法来认识、领悟问题,在其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使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够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

例如在教学《互相谦让》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小羊和小牛在一座独木桥上相遇,都争着先过桥,互不相让,最后一起掉进河里的情境。学生看后似有所悟,笔者不失时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什么。笔者又进一步启示:“他们该怎样做呢?”笔者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孩子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带上头饰,扮小羊的同学能让扮小牛的同学先过桥,而扮小牛的同学又能谦让的给小羊先过桥。学生“悟”来自教师的“导”。这样,学生从感知到领悟的过程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达到了“晓之于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表演、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体验

1. 建立对话情境,引发直觉体验

教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一种对话。只有建立在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学生才能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引发学生对具体事物、情境的直觉体验。

如教学《节约水电》一课时,笔者走下讲台,随意地和学生聊起了天:“同学们,今年暑假特别的炎热,在那酷暑难挡的日子里,你最渴望做什么?”亲切的笑容,有趣的话题顿时引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教室里小手林立。学生尽兴发言后,笔者话锋一转:“可是今年用电特别紧张,经常错峰用电,在停电的时候,你们遇到了什么烦心事?”老师的话题又引起了学生的一片嗟叹之声,有的为不能每天看动画片而难过,有的为没有空调睡觉而烦躁……通过师生对话引出的这些学生切身感受的事例,使学生自然产生了一种直觉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随后教师引出课题,学生便对“节约水电”这一道德要求有了初步的认同。

2. 创设活动情境,唤醒角色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模拟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境中模仿某种行为,如小法庭、小交警、戏剧表演等,故事情节的礼仪以及行为规范模拟情境表演等。这些模拟情境活动易使学生进入角色,完整地表现角色语言和角色行为,从而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

教学《爱惜粮食》一课,如何让学生体验农民种粮辛苦呢?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看课件中农民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多关注

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教育应该是万花筒,在不断的旋转中变化出无穷的美丽图案。而教育的成功,光靠泛泛的表扬、批评是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一次契机的捕捉将使孩子品尝到被关注的喜悦。

2007年11月,笔者承担了“广州市品德学科”研讨课的任务。笔者选定了《好同学 好朋友》一课,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找朋友”。但班中靖然这个孩子很内向,经常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敢与人交朋友。笔者以靖然作为教育契机,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把她作为找朋友游戏的创始人,让其他孩子发现她是了不起的学生,激发他们与靖然及其他同学交好朋友的兴趣,并互相交换名片。这样,既树立了靖然交朋友的信心,也使学生学会主动和同学交往,从而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中确立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班中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快乐。

在参加番禺区教学新秀市桥城区片的决赛课《感恩之情》一课时,笔者注意有效地利用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父母与孩子的真情告白”活动。在这个环节,所有人都留下了泪水。笔者通过课堂教育契机,让孩子用自己的真情去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更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哽咽着,含着泪水走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与父母紧紧相拥。此时此刻,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就是有效吗?

三、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让学生的精神花园享受着生活的阳光、道德的阳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旅程中弥足珍贵的记忆。

笔者在“番禺区教学新秀评选复赛课”《饮食要适量》时,不失时机地促进与学生的深度对话,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让学生大胆说说以往自己的饮食有哪些坏习惯,以后会怎么做呢?想不到他们会热情高涨,纷纷发言:其中一个学生笑着说道:“我以前最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青菜,所以笔者长得胖胖的,以后笔者不再挑食,饮食要均衡些。”另一个学生说道:“笔者不喜欢吃肉类,饭吃半碗,个子矮小,记得笔者读幼儿园大班时,有一个阿姨问我是不是读小小班。听了这句话,我很不开心。我以后什么都要吃,要长得高一些。”听着孩子纯真的话语,让笔者看到了教育的效果和感受到当老师的一种价值。课后笔者在想,如果没有了笔者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学生对笔者的尊重,更不会有学生对笔者默默的超越。

四、总结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才能激活学生主体,让孩子能真正走进生活,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丰富学生的生命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要有“五性”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多元智能建构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研究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谈品德课堂交流展示环节话题的引导
在农村学校中努力寻找理想的品德课堂
丰富体验过程,让品德课堂多姿多彩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