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忠 张铁牛
2016年是高考中不平静的一年,随着各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2016年的高考也跟着有了改变。众多省份由自主命题改用了全国卷,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特此还多出了一份全国Ⅲ卷。广东省选用了全国Ⅰ卷,尽管从省基础教育研究院至各地区、各学校均作了充分的准备,但许多地方还是表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今年的全国的题型与内容从2013年开始已趋于稳定,命题也走向成熟完美。下面就2016年全国Ⅰ卷地理试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试卷特点
1. 保稳定、求变化。
试卷的稳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题型保持不变,试卷仍然分为11道单项选择题和两道必做综合题以及一道3选1的选做题;第二,题量组合顺序不变,选择题中,一材料一主题,题组排列仍是3332模式,即前三组题均设3道选择题,最后一组设两道选择题;必做综合题的小题安排仍是43模式,即第36题设4小问,第37题设3小问;第三,分值设置保持不变,两道必做综合题仍以22分和24分设置;第四,试题中的图表类型基本不变,近三年的试题中均以经纬网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为背景。在试题内容也有明显体现稳定,如渤海附近地区海岸带的侵蚀与沉积和2015年第10-11题中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有着明显延续的痕迹。今年第10-11题中生物量的变化与2014年第7-9题中生物量似乎也有某种传承的特征。
试卷的变化之处如下:第一,综合题设问上有了一点变化,2013年至2015年三年中一直存在的判断问答改变为选择问答,这就等于多了一道选做题;第二,试卷图表现为减少趋势,2014年为6+3幅图,即必做题中有6幅图,选做题中有3幅图;2015年为6+2幅图;2016年变化了4+2幅图;第三,文字阅读量逐年增加,2014年试卷的字数是约1500+320,即必做题文字阅读量约1500字,选做题为320;2015年试卷字数约为1700+300;2016年试卷字数增到约1900+470。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相应减弱,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考查。
2. 重基础、突主干。
从试题的内容来看,选择题的四组中考查了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堆积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必做综合题中第36题以茉莉花茶的种植、加工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第37题则以堪察加半岛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堪察加半岛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了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地形对气候影响、动物数量多少的成因、区位(拍摄点)选择的理由。在选做题中,旅游地理以莫干山 “民宿”开发为背景考查区域旅游发展条件。自然灾害与防治以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破坏力大的原因。环境保护则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为背景考查水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考点涵盖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板块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地理核心内容人地关系的主干。试卷直接考查与地理教学接轨的核心知识,既突出基础又贯穿主干。
3. 重能力、考推理。
试卷突出地理考试说明中的四大能力的考查,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原理与规律”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第36题第1小题,“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与材料中的位置、温度等信息紧密相关。第37题第3小题,“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就是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全新的背景中,均体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要求。在各种能力中又特别强调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在选择题中与原因、理由、结果直接相关的有7题,综合题中以分析原因、说明理由进行设问的就有6小题。
4. 重传统、求创新。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提到过高考命题的“一点四面”的主题,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这点必热无疑,必考无疑。地理中如何体现这个理念呢?地理最好的切入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第36题考查茉莉花茶的种植、加工、发展等地理知识,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比较直白地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另外,“China” 的中文意思为“中国”和“瓷器”,用英语结合“瓷器”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再结合“瓷器”的区位因素和产业转移也就构成了试卷中的第一组题。这是试题构思中典型的创新之处。试题的创新还体现在设问上,试卷改变了前几年的判断问答题,改为了选做问答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答,与前几年的判断问答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形式上却得到了创新。
5. 切局部、顾大局。
全国Ⅰ卷以考查的“窄、深”著称,主要以局部地区、小尺度地域为背景,考查单一主题知识,设问讲究逐级提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强调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今年试题选取瓷器、兰斯塔德地区城市群、海岸带堆积地貌、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广西横县茉莉花茶的发展、勘察加半岛的地理特征等,区域尺度小,主题明确,从区域来看,整个都集中在亚洲地域,范围窄。但同时我们注意到,小区域、深挖掘的背后却有着很强的大局观,即始终体现着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从区域地理到人文地理,从气候到工农业,从等值线到产业转移,内容跨度大,综合性强。如第36题从第小题考查了气候,第2小题考查土壤、水分、地形等,第3小题工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第4小题则考查区域发展。
二、地理教学启示
1. 常规教学重视培养学科综合能力。
新课标卷突出“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学科综合能力。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是综合能力培养主要载体。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的智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现行的常规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记。学生也习惯性于把地理学习当成只需要记记背背就可以理解掌握知识。这种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地理学习成绩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也完全不适应现在高考要求。所以,在常规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地理教学中教师归纳、学生训练的“地理八股”模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 高三备考合理安排三轮复习内容。
进入高三,所有新课应都已完成,高效率的高三复习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三备考中必须合理安排三轮复习。
首先,时间上的安排应为第一轮为当年8月至次年1月,一般是各地市一模前;第二轮为次年的2月至3月底;第三轮为次年4月至5月。
其次,在内容上是:
一轮复习重基础。地理试题加大了能力考查力度,但不等于可以忽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和能力是辩证统一的,能力是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基础知识就是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是最能体现学科思想的、最核心的、最常用的知识。第一轮复习从微观知识入手,讲究细。要求把握每一个考点,然后把握知识点间的主要联系。
二轮复习重构建。二轮复习主要目的是结合一轮复习来进行提炼升华,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体系,做知识专题复习。
三轮复习重能力,三轮复习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精练试题类型,提高能力。主要针对高考各试题类型进行专项训练,重在方法指导,系统归纳题目类型特点、专题类型、答案模板,优化提升解题得分能力。如,综合题类型中要素分布规律类、原因类、问题措施类、作用意义类、特征类等如何答,为学生构建答题图。
第二,详析高考真题,明确方向。历年高考题是我们把握高考命题方向的风向标,历年高考题的答案呈现是学生训练答题最好题靶,个别内容仍在新高考中延续。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在最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拿出来详尽分析,归类,让学生练手,熟练高考题的思考和答题要求等,增强学生信心。
第三,摸清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要提高后期的备考质量,还要真正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如此,复习备考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如,选择题是学生的难点,有人说“得选择题者得综合科”,由于给地理中的选择题时间短、阅读量大、题意精准把握的难度大,成为制约学生地理科障碍。所以,在后阶段复习中,必须加强不同类型选择题的审题和做题方法的训练,切实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
第四,实行基础回归,查漏补缺。许多考生,丢分并不是丢在难题上,而是基础题丢分太多,导致最后的考试分数不理想。表现为基础知识不牢固,难题可做,易题却丢分。所以,在后期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疏理知识,尽量地回归基础,再现知识脉络,查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坚决避免在易题中失误。在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查找自己在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发现缺陷,就要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重新整合相关内容,形成知识与方法的经纬图。
第五,回看错题要题,提升技能。回看以前大考中做错的题目,会给我们最好的提示。从错题中,找到自己的盲点和答题的灵感;要题是指主干、热点知识的题目,如气候、农业区位、工业发展措施等。后期复习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复习获得最大的效益,必须针对以前的错题以及重点题型进行回看,重点复习。
3. 心理规范务必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在高三过程中,不同阶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辅导必须覆盖整个高三过程。高三复习也离不开练,每一次的训练都必须强调规范。第一,规范表达。文字表达要准确、严谨、简洁,使用科学规范的地理名词、地理学科术语,体现地理性;要严格按照书本规范,训练学生熟练规范的书写;第二,规范条理。按照一定的顺序作答,体现地理思维的逻辑性;第三,遵因答题。培养学生,遵循问题而选择答题,不要胡乱凑数,随便抄一些文字上去。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