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应用研究

2016-05-14 00:07周薇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体制实践

周薇

摘 要:在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教学课程设计中一般是注重理论教学,随着这几年来教育发展和改革,兴起了实践教学风,高校结合实践教学体制更为适应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笔者通过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工作室制”体制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了国内“工作室制”体制存在的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缺乏、教学模式和内容较为传统、实训实践环节薄弱。并提出了“工作室制”教学的应用研究益处以及误区。

关键词:“工作室制”;实践;体制;教学

在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教学课程设计中一般是注重理论教学,随着这几年来教育发展和改革,兴起了实践教学风,高校结合实践教学体制更为适应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这就兴起了“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教学体制的发展理论最初起源于德国的包毫斯设计学院,现今大多数欧洲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是以课题结合社会设计项目来实施的,其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1 国内外“工作室制”体制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在西方国家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是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的,其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也发展得比较悠久。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室制”体制的发展起步较晚。这也决定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包括室内设计专业在内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笔者根据地方院校的情况一一列举如下: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教学过于理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相对薄。特别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这一块,许多二线城市的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几乎没“工作室制”教学,使得学校教学理论和实践不能接轨,甚至脱节。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目标定位偏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不强,适应不了社会需求。所以树立正确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重要保障。

1.2 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缺乏

“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但具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是绘画出身,而且大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在地方高等院校这种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缺乏或不足导致了专业教学不能够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设计新动态、新材料、新工艺的知识、造成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职业针对性不强。

1.3 教学模式和内容较为传统

根据调查显示,国内的高校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室内毕业生专业课程的教学都是在教学室中进行的,许多专业课程的作业都是采用模拟课题来做;实践教学形式上,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机会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无法经历结构完整的“学习性工作过程”,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造成学生就业。适应性不强。

1.4 实训实践环节薄弱

室内设计这门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实训是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实践也需要有良好的实训场所和条件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反映其专业实训场所匮乏,实训项目单一;即使是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由于实习点相对分散,学校指导教师往往疲于奔波或没有指导老师,这样的指导效果难以顾及实习生工作能力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出现“放羊”的状况。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行业企业要求。

2 “工作室制”教学的应用的益处

2.1 有利于学生“工学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即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工作室化的教学环境中经历现实社会完整的工作过程。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践实施完成到后期评价反馈的整个实践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工学结合”学生能在实践行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这是工作室教学的一大益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中心指导,达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中心的教学理念。

2.2 有利于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高素质技能实践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是各种企业驻校工作室的设立,能够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这需要专业教师通过到装饰行业企业实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努力成为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有利于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2.3 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位的适应性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位的适应性,“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公司的员工的角色来参与整个实践教学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教学生坚忍不拔课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活动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发展岗位职业技能,并形成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等好的职业素养。

3 当今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误区

3.1 “工作室制”教学应用的实施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都在不断地尝试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方针,但在真正地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合理的模式作为依据,所以认识上产生了大的误区,地方院校更是如此。首先,学校只是表面上制定决策,将实施权完全下达给各系部,对工作室的具体实施没有监督和考察等相关方面的健全体制。另外,负责工作室的专业领导和教师也只是建立了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对于如何以企业实际项目的形式实施教学,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并不重视,结果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室内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工作室制”教学应用的实施追求价值不够明确

学校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会模仿企业模式,但是工作室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为教学服务,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更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为追求市场利润目的的。据调查分析某些高校工作室模仿企业模式目的变成了企业追求市场利润的目的,达到学生工作量的负荷,使学生心理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并不佳。工作室的建立只是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价值观,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而不能成为教师追求利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2010.

[2] 霍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2010.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体制实践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