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英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感悟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03-01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走向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学起来更加有兴趣,更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获得成功。因而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1.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难掌握。这时就必须要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日常生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实例,如果加以利用,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也学得更加容易。
案例1、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概念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特点,不能很快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和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概念来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老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老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们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
学生A说"朋友关系,比如我和小东是朋友。不能简单地说我是朋友或小东是朋友。"
学生B说:"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说我们是女儿或是儿子。"
教师接着说"对了,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必须是同时存在的,一方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这样,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理解"相互依存"的内涵,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到渠成。
案例2,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学生对什么是"循环小数"较难理解,于是老师先请同学查字典,看看"循环"这词是什么意思。接着老师提问:"实际生活中有哪些是循环的吗?"这时,同学们都抢着举手回答,
学生A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循环的:
学生B说: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天是循环的;
学生C说:每天日出日落是循环的;
学生D的说:钟表上的指针一圈又一圈的转动也是不断重复,它们都是循环。
……
老师紧接着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什么是循环小数大家能理解吗?"
"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适当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既能解决知识上的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学习,很大的因素要依托教师在课堂上的情境。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逐步形成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建构新知。
案例3,在教学"连除应用题"时,老师先让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个队,然后每个队又平均分成4个小组。分完后,老师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刚才的分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A说:把40位同学平均分成两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同学B接着说:每队再平均分成4个小组,可以求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
老师接着说:"根据刚才的分组活动情况和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你们能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并把它解答出来."由于同学们都参与了分组活动,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并掌握了本课知识。
3.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应用已有的知识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案例5,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出具体圆形实物的例子,然后指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物体很多,有些物体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适当改变形状,如钟表,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有些物体的形状却不能,如车轮的形状只能是圆形,而不能是长方形或其它形状,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议论。提出各自的见解。为了设置悬念,老师没有直接马上评价,而是让学生学完新课后自己领会。同学们的兴趣也随之转移到新知识学习上。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疑惑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中的有些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案例7:练习:一根9米长的铁丝,可以剪成几根3米长的小段?要剪几次?如果铁丝长612米,能剪成多少根这样的小段?要剪多少次?段数与剪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A:9米长的铁丝可剪成3根3米长的小段,要剪3次。
学生B:9米长的铁丝可剪成3根3米长的小段,要剪2次。因为最后一段不用剪了。
……
通过实验操作最后得出"段数比剪的次数多1"这一结论。
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使学生发现生活经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的良好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重视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即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