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艳侠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建构者。即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情境
一、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30.50元、7.08元、2.70元、102.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旨在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寓数学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学生就会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教学情境与生活接合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可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手段,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节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魔术盒:里面会是什么呢?在轻音乐的伴奏下,里面“飞”出了苹果、桔子、香蕉各有若干个,教师追问:里面是什么呀?它们各有几个呢?由于学生被魔术盒里的物品所吸引,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水果各有几个,教师的提高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由此引出学生对如何统计它们个数的思考。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所以,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在激发探索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三、数学应用方面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只要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能化“难”为“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应用知识情境:老师有5000元钱,准备存入银行两年,有几种存法?存哪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大厅与卧室的长与宽,然后计算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从而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我们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生活背景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和创造数学,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艳.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