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茂
曾听过一节语文观摩课,上的是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上课时,老师曾特意提问,这首诗是不是一首七言律诗,学生都说“是”。于是老师纠正,这不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是一首七言古诗,因为它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要求:一是中间换韵,二是后半首诗没有押平声韵,三是第二联对仗不工,而第三联根本没有对仗。应该说老师讲得比较到位。老师为了说得更清楚,还讲了律诗的对仗、平仄和押韵问题,甚至相当专业地讲到了“三平调”和“孤平”的大忌。但随后有一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发现白居易犯忌了。初中学过的《钱塘湖春行》有一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啄春泥三个字就是三平调。”老师当时还正在思考,没想到又“杀出了个程咬金”。另一名学生说:“老师,这首诗里的第八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最后三个字也是三平调。”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因为“啄”字和“白”字虽然我们现在读二声,都是平声字,但在古代都读入声,而入声属于仄声,白居易的诗句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这位老师显然不了解这个情况,他思考了一会儿说:“同学们,古人写诗虽然非常讲究格律,但并不绝对,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偶而违犯一点,古人不是有‘不以词害意的说法吗?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由于老师说得“合情合理”,学生不但没有提出异议,还频频点头。
在课后的点评中,我提到了这个问题,并顺便询问听课教师谁对入声有所研究,结果数十位听课的语文教师虽然大都知道有“入声”,但并不知道哪些字是入声,如何判断入声。虽然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在南方普遍保有入声,南方老师对于哪些字是入声一般不会误判,而北方话(除大部分山西话及毗邻地区方言外)没有入声,所以北方老师如果没有专门学习,判断入声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没有想到大家会这么“整齐划一”地不谙入声。于是我想,北方的语文老师如果能对入声字有所了解,不论对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高,还是对于课堂教学,都是很有必要的。
入声本来是大学中文系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音韵学》等课程中,中都涉及了入声知识,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北方学生由于没有感性经验,且未能寻找规律,觉得很难记住,加之以为学了这些“死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我们要阅读古诗,欣赏古诗,就应该知道哪些字是入声字,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古诗的平仄,才能真正领会古诗的格律,体会平仄搭配的规律及其给人带来的美感。这是一名中文系大学生应有的素养。而语文老师尤其应该了解入声,因为这不只是自身知识素养的需要,更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大量诗词,虽然大部分诗词符合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的要求,但毕竟有不少入声字现在读为平声,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在讲课时就无法给学生交待清楚,给学生留下知识的盲点,甚至误导学生。我特别主张语文老师应该常读对联,尝试写作对联,并给学生介绍对联知识,因为学好对联对于学好语文有着特殊的功效。而要真正学好教好对联,了解入声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判断入声字呢?
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入声字,当然是查检工具书和相关专业图书。古书有《广韵》《康熙字典》等,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语言所在赵元任先生研究基础上编纂出《方言调查字表》可供查找,只是这些书都按古韵编排,不便检索。以后丁声树、李荣先生编出《古今字音对照手册》,80年代北大郭锡良先生又有《汉字古音手册》,均按今音排列,方便于查找。①现在互联网也可以搜索到入声字表,查找起来就更加方便。
但查找再方便,毕竟要借助于书籍和网络,能否找到一些规律,用更为便捷的方法,将大量的入声字直接存于我们的大脑中,“随用随取”呢?回答很明确:有,而且简便易行。判断入声字并不难,有规律可循。掌握了这些规律,稍加记忆,虽不能说将入声字“一网打尽”,但大部分入声字将欣然“入我彀中”。我们可以通过普通话语音的特点做出大致的判断。
据粗略的统计,600个左右常用的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读去声的约占40%,读上声的约占7~8%,读阳平的约占31%,读阴平的约占21%。②这样,读上声和去声的基本上占到了一半,而读上声和去声的古入声字我们可以不必去记,因为它们同属于仄声,在平、仄的区分上声调功能相同,我们只需要特别识记另外的300多个现在读阴平和阳平的古入声字就可以了。
首先,排除非入声字。凡鼻音韵尾均不是入声,即韵尾是n、ng的字可以排除。比如“安(ān)”“昂(áng)”“间(jiān)”“江(jiāng)”“真(zhēn)”“征(zhēng)”、“今(jīn)”“迥(jiǒng)”等。鼻音韵尾的字非常多,这样,就排除了相当多的字。
其次,识记入声字。
1.除了鼻音韵尾的字以外,声母是b、d、g、z、zh、j,读阳平的字,绝大多数是古代的入声字。如“白(bái)”“达(dá)”“阁(gé)”“足(zú)”“直(zhí)”“菊(jú)”等,这是一条重要规律,对于我们读古诗时辨别现代读平声古代读入声的字很有帮助。
2.声母f、zh、z、c、s,和韵母a相拼的字,是古代的入声字。如“发(fā)”“伐(fá)”“扎(zhā)”“杂(zá)”“擦(cā)”“萨(sà)”等。
3.声母是zh、ch、sh、r,和韵母uo相拼的字,是古代的入声字。如“卓(zhuō)”“捉(zhuō)”“辍(chuó)”“说(shuō)”“若(ruó)”等。
4.此外,e韵母的字与[d、t、n、l]及[z、c、s]相拼的字,大都是古代入声字。如“德(dé)”“特(tè)”“乐(lè)”“泽(zé)”“策(cè)”“色(sè)”等。
5.ie韵母的字与[b、p、m]及[d、t、n、l]相拼的字,是古代的入声字。如“别(bié)”“撇(piē)”“灭(miè)”“迭(diē)”“帖(tiē)”“捏(niē)”“列(liè)”等。
6.üe韵母的字除了“瘸”“靴”两个字外,都是古代的入声字。如“学(xué)”“约(yuē)”“绝(jué)”“穴(xué)”等。③
熟悉了上面几点,我们在阅读古人作品的时候,就能够轻松判断出绝大部分入声字了。而掌握了入声字,我们在分析鉴赏古典诗歌时,又多了一把特别好用的利器。
参考文献
①汪大昌:《平仄与入声字》,《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83页。
③王铁钧编著:《诗词写作入门》,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年6月第24页。
[作者通联:甘肃通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