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89年后,整个近十年时间里,中国都处于全民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种对知识的饥渴程度,较之今天对金钱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新华书店里几乎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新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上架,人潮一波接着一波地涌入。有些今天扔马路上都没人愿意弯腰拣起的书,当时必须大排长龙才能购得。
80年代整个十年的所谓“读书热潮”,应该说是中国社会经过文革后重新启蒙时期,只不过,这次被启蒙的,是“50后”和“60后”们。他们本应上学学知识学文化,给自己构建基础知识结构时,却学了打砸抢,学了当小流氓,学了站街吹牛逼当小混混。
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读书”,和“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红小兵们纷纷脱去老子们最喜爱的旧军装,红卫兵们也个个放下农村里的镐头,带上眼镜,装模作样地读起书来。马路上,公交车上,大树根儿底下,公园的各个角落里,都不难找到读书者的身影。
80年代读书热潮里最滑稽的场面是,当“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的名字挂上钩之后,电影里出现了一群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傻呼呼地撞了大树。当李泽厚把其讲述美学的《美的历程》出版并抛向书店时,一时间,洛阳纸贵,无数“50后”和“60后”的小知识分子,都嘴不离李泽厚,吓唬还没有听说过李泽厚名字的更小的知识分子。当北岛、舒婷和顾城的书出版之后,中国这块本来就产生诗的国度,再次见证了“诗国”的复兴。那年代,几乎没有人不写诗,几乎没有人不写朦胧诗,也几乎没有人不是诗人,同时,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太过认真地读除了北岛舒婷和顾城的诗以外的诗。
当年的出版社,更是牛得不成模样,矫情得让人心痛。当编辑的,都个个脸冲着天,而不是朝读者使劲。每出版一本书,根本不像今天,出版社从社长到编辑,一次次地向读者卖眼神,宣传炒作得瑟,没完没了。那时出本书,起印册数不弄个十万八万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编辑的,门都没法出。
当然,什么时候都有一群更牛的少数知识分子,他们喜欢充当读好书和荐好书的青年领袖,喜欢当导师。结果就是,他们弄出了一种杂志,它后来在知识分子群中产生重大影响,那杂志叫《读书》。该杂志里推荐过的书,很快就成为中小知识分子迅速追捧并加以传阅的书。《读书》杂志,用今天话说,那是真能装逼,它专门介绍一些书名听上去十分非中国化,翻译得佶屈聱牙、难以读下去的书。书名虽说拗口,内容尽管难读,但只要消化一下,在某些知识分子聚集的场合,嘴里那么一炫耀,未读过甚至未听说此书名的知识分子,马上就会头低下来,惭愧得死的心都有。
当然还有英语。它也一下子成了人们的最爱。中央电视台适时推出了“Follow Me”节目。陡然间,12亿人中,至少有一个亿左右的人学“缶勒密”。差点,英语变成中国第一官方用语了哟。那时,人跟人甭管说什么话,都会突然拽一句半句的“缶勒密”英语。
而作为更喜欢玩深沉玩神秘的知识分子,则必须比一般学英语的中小知识分子们,再多下些小聪明式的功夫,多背些冷僻的词,才能显出自己与人有别,更有学问。只是让人沮丧的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书店里开始大量兜售钱钟书的《管锥篇》。洋洋洒洒几大本书买回家后,一读才发现,在人家钱老面前,自己那点水平的低浅。
直到今天,谁把《管锥篇》从头读到尾了?有牛者不妨出来吆喝一声。中国学界,用“寥寥无几”来形容从头读到尾钱钟书此套书的人数,一定不会有什么风险。
对了,读钱钟书的书,给人感觉就是,学问实在太大,记忆力的确惊人,在没有计算机时代里,其记忆内容,堪比计算机里.txt格式文件存满了上百兆硬盘。
70年代读书
生于社会转型期的70年代,那时的人们在童年时代最熟悉的是小人书、洋画片、连环画。小人书是那时阅读的最大乐趣。简单趣致的画卷令人手不释卷,一页页简短的图画、繽纷的色彩与惜墨如金的文字,承载着阅读的天地和童年的记忆。总会因为一本邻居家孩子手中的连环画、小人书,大家争先恐后,都想抢着一睹为快,比如《杨门女将》《九色鹿》《福尔摩斯探案集》,再比如《海的女儿》《巴黎圣母院》《羊脂球》……那个年代,可以选择的书籍种类不多,阅读的乐趣却在时光中激荡灿烂。
再到武侠小说、伤痕文学,那个年代的人们总是多了些侠气、肝胆相照、兄弟情谊,他们迷金庸,迷《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也有人喜欢琼瑶、张小娴、亦舒、张爱玲、三毛、李碧华。
90年代以后读书
据调查,“90后”大学生喜欢张爱玲、村上春树、桐华、匪我思存、龙应台,也喜欢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品三国》也占有很高比重,另外,《乔布斯传》也备受追捧。还有一部分群体喜欢读“80后”作家张悦然、郭敬明、韩寒的作品。
留在“90后”童年记忆中的,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等。当然,漫画书也很受欢迎,诸如《七龙珠》《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伴随着“90后”成长。
随着电视、电脑、iPad走进“90后”、“00后”的生活,互联网、电子图书则对于“00后”影响更深,一些“00后”看的书也与各自喜欢的动画片有直接关系,比如《巴拉拉小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