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已是“倡导全民阅读”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4月23日,第21个世界读书日,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400周年纪念日。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后,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据《图书馆杂志》记载,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随着人群年龄的更迭,年轻一代正在成为读书的“中坚力量”。
《2015网民阅读行为报告》显示,2015年,在网民阅读者的群体内,20-5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尤其是“80后”,占据了48%的比例,成为绝对的主力人群。这些人阅读的频次更高,书籍的购买量和消费金额也更高。
而在获取信息的阅读渠道方面,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也在改变着不同年龄层读者的阅读习惯。上述调查显示,在“60后”“70后”中,超过80%的人有纸质报纸阅读习惯;而到了“90后”,這一数据已经降至不足70%。
当下,无论是地铁、公交上,还是马路边、商场里,抑或是更加传统的“读书场合”如图书馆、教室内,到处都能看到聚精会神于眼前方寸屏幕的“低头一族”。相较于传统的捧一本纸书翻阅品味的方式,这种更加快捷、更加碎片式的阅读,也正悄然成为趋势。
数字阅读的蓬勃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很多年前大家也都有所预见。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一方面要鼓励数字阅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对纸书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二者都不可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