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把家长会开成“鲁豫有约”的形式实在是不敢想的,“一段段窝心的真情,三千六百秒赤诚对话,千万次殷切回响”,这样的效果更是不敢奢望吧。但是,如果家长会上能够让家长、孩子以及老师都能以真诚而平等的姿态“说出你的故事”,该是最好的教育愿景吧。
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家长,参加的家长会不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家长们同时参加的集体性家长会,内容不外乎就是听听班主任、授课老师的报告、要求和期望,对于具体的学生,并没有多大的针对性,解决不了属于他们自己实际而迫切的问题。毕竟,学生是性格、态度、能力都不一样的个体,家庭环境也千差万别,需要沟通和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看清了集体性家长会的不足之处,就想着怎样的家长会才会对具体的学生真正有帮助。没来由地想到了“鲁豫有约”,便设想着,如果与每一位学生的家长面对面在环境宽松优雅的聊天室坐下来,很轻松地聊天——“说出我们和孩子的故事”,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吧。“家长有约”就这样“开播”了——当然没有观众,每次只有一个孩子和他(她)的爸爸妈妈。
向每个孩子的家长发出了邀请函——首先让家长明白,不是孩子犯错了“请家长”,而是我们共同寻找一个好时机,像“鲁豫有约”一样聊聊孩子的成长;再在班级QQ群里一一预约了时间,“家长有约”便拉开了序幕。大多数孩子的爸爸和妈妈都来了,也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很难同时抽开身,只能是爸爸或者妈妈一人“有约”。
家长们习惯了一来学校就谈孩子的学习情况,盯住孩子们学习上的不足,作为班主任的我希望了解的是孩子的全面生活,通过气氛宽松的聊天,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达成共识。或许,家长们没有想到这一点吧,他们在聊天室坐下来,话题一聊开,就不想结束了。几乎每一次,我都不得不提醒“节目”时间到了,客气礼貌地将家长送出去。接连几天的“家长有约”,有点疲倦,但更有收获累累硕果的踏实——我和家长重新认识了每一个孩子,了解了孩子具体行为背后的故事,也重新认识了各自的角色地位,明确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的方向。
“鲁豫有约”向观众和邀约人传递的是真诚和正能量,为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家长有约”更应该传递真诚和正能量,要尽量避免把“家长有约”变成了用放大镜找学生的缺点——学生的缺点肯定需要正视的,落脚点应该是发现孩子的优点、亮点,同时共同探讨和协商引导孩子克服困难,改正缺点,走向优秀的恰当路径。这是我们必须共同把握的方向。否则,就与我们大家“都懂的”找家长谈话没有区别了。
扬的爸爸妈妈如约而至。我们在聊天室坐下,“节目”开始。“家长有约”首先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话题当然从“交流沟通”开始了。我问扬:“在家经常与爸爸妈妈聊天吗?”扬犹豫了一下。十一岁的孩子,不再如七八岁年级的孩子那样单纯,或许是在判断,老师的问话里是不是藏着什么玄机吧。我冲她笑笑:“别紧张,我们就聊聊天,像平时下课时间一样聊聊真心话呗。”——我和孩子们在课下是无所不谈的好朋友。扬放松下来,告诉我在家里只跟妈妈聊天,不跟爸爸聊天。我问为什么,这是扬的爸爸插话了:“我工作忙,没时间。”这时,扬咬着嘴唇,似乎受了什么委屈。我问她如果有时间与爸爸聊天,会主动与爸爸聊些什么。扬突然哽咽起来:“我就想问问爸爸,为什么别的孩子在家时有爸爸陪,我却没有。”扬的爸爸妈妈或许都没有想到乖巧的女儿会有这样的心思,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些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妈妈对扬说:“孩子,你得理解你爸,他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周五回来的时候都晚上九点多了,周六又要去上班。”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爸爸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扬慢慢理解了爸爸的无奈,爸爸也表示以后有空会多陪陪扬。的确,他们远离家乡,到北京来打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容易。但是,如果没有这次“家长有约”,扬想对爸爸说的话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表达,说不定时间长了,会成为他们之间情感交流的隔阂——扬近来总是心事重重,学习经常走神,原来对父爱的渴望成了她的心事。
我们又聊了扬学习的问题。爸爸妈妈考虑着,快六年级了,扬的语数英成绩都不够理想,是不是应该让她不再学习绘画了。绘画是扬的爱好,画也画得很不错,得过奖,在《小学生》杂志上发表过画作。其实,她学习很认真,语数英的成绩已经是努力的结果了。我们自然聊起了孩子长大后怎么选择努力的方向,最后达成了共识:扬喜欢绘画,学得也很认真,还是让她继续学下去。原本预约半个小时的“有约”时间,不知不觉聊了近一个小时。让人高兴的是,离开聊天室的时候,扬和爸爸妈妈都十分开心。
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聊天,讲的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成长故事,这些色彩缤纷的故事,用心感受,无不隐含着孩子们成长的密码。泽的爸爸妈妈比约定的时间稍早到了学校,我正在与另一个孩子家长聊天。泽的爸爸一会儿就到聊天室门口望望,这让我想到了泽那急急火火的性格。在我的眼里,泽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男孩,可有时又让人觉得他脆弱而敏感。随着聊天的深入,终于让人明白了泽何以有如此矛盾的表现。泽的爸爸经常带他与朋友聚会,鼓励他主动与人交往,塑造了他阳光的一面;但是,身高1.6米的泽,每天晚上都和爸爸妈妈睡一块儿,因为他说怕黑。说到泽还和爸爸妈妈睡在一起,我们都忍不住笑了,泽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泽自信满满地承诺:“从今晚开始,一个人睡自己的房间!”后来的跟踪了解证明,泽从这一天开始,真的克服了恐惧,自己一个人睡了。
“家长有约”中发现优秀孩子成长的密码,比集体参与家长会时家长交流的“教育经”更加真实。晶善良、善解人意、勤奋,在学校里,除了数学成绩稍稍逊色,几乎没有什么可挑剔的。照理,我们会认为,晶的爸爸妈妈一定具有高人一筹的家庭教育经。坐下来,很随意轻松地聊开了。没想到的是,关于家庭教育,晶的爸爸妈妈说不出任何与众不同的好经验来。原来,他们到北京来打工,做的是为宾馆餐厅清洗桌布的工作,每天忙得没日没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每天两个孩子放学回家,自己做完作业,会主动帮爸爸妈妈的忙。只是爸爸妈妈从不埋怨工作的辛苦,每天给孩子们的印象就是勤劳、乐观。或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吧。
“家长有约”,目的是为了孩子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优点要表扬,缺点也要正视。尤其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孩子身上的小毛病都是爸爸妈妈宠出来的,需要爸爸妈妈做出改变。馨是一个看上去很可爱的小公主,活泼,积极,爱读书。刚接触,每个老师都会喜欢她,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个小公主有些毛病十分突出。每时每刻,她的课桌上都堆满了各种物品:书、本子、文具、玩具,更多的是水果、零食、果皮和零食包装袋。表面上,她做什么都很用心,事情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感觉她根本就没用心。“家长有约”让我“看”到了她在家里的画面: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写着作业,作业写完了,书桌上的零食包装袋也堆满了。妈妈不来收拾,书桌上的包装袋就扎下了根。馨的妈妈说,就她一个宝贝孩子,爷爷奶奶宠,爸爸妈妈爱,不舍得让她干任何家务活。我表示理解,也表示担心,馨长大了仍然是这个样子,到时候该怎么办呢?问问馨自己愿不愿意始终做这样一个生活上的依赖者,馨有些不好意思了,摇摇头说不愿意。馨的妈妈也有点不好意思,意识到这样溺爱可能会害了馨。然后,我们有了“君子约定”,从今天开始,馨要学会收拾自己的东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且要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没想到这次“家长有约”竟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馨很快就变了样。用馨自己的话说,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事,也不是什么难事嘛!
“家长有约”,对学生了解得深入了,作为教师的我,也能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博是个活泼伶俐的男孩,各项学习成绩都很突出,以前与同学相处融洽,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与同学闹了矛盾,就将责任推到对方身上。我以为他可能是骨子里有点自以为是,因为在以前的班级里他一直担任班长,所以我好几次批评了他,教育他要学会包容和大度。“家长有约”时,和博的爸爸聊起了他们家的事,才知道博有一个两岁的弟弟。近来因为弟弟,博在家就不再像以前一样阳光欢乐了,对弟弟的态度也不好。博说这不能怪他,很多时候本来就是弟弟不对,妈妈却总是说自己是大孩子,要让着弟弟,他不服气。我联想到他在班上与同学闹矛盾的表现,意识到要让他有所改变,必须从他与弟弟的关系体验上入手。后来我与他聊天,认真听他自己的心思,谈了自己也有弟弟,也有过像他一样的不服气。几次聊天之后,他似有所悟,也渐渐变得大度起来,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从他的日志上读到了他喜欢弟弟,夸弟弟可爱的文字。
“家长有约”,赤诚对话,故事不断,我和孩子们以及家长收获了很多……作为电视节目,“鲁豫有约”的故事是讲给观众听的;作为家长会的一种形式,“家长有约”的故事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家长、学生以及老师一起分享的。这些故事很琐碎,但很真实,它们让我们一起看到了孩子全面而立体的生活,找到了一把打开教育之门的钥匙。让我对这种或许会被人们认为是“新瓶装旧酒”的家校沟通方式充满信心的,是“家长有约”后的收获。以前几乎从不向我吐露心事的学生,好几个有了心思会主动找我聊天,把我当成知心朋友,一起争论、探讨、倾诉、分享……孩子们刚刚步入青春期的门槛,开始与家长有冲突了,一些家长也找到我,让我帮忙分析分析原因,支招支招办法,或者干脆请我当调解员。这样的和谐、信任氛围,也让我乐意充当“大使”角色,也每每都有令自己骄傲的收获。
这次的“家长有约”之后,我真真切切看到了孩子们最给力的成长。所以,“家长有约”,还会继续……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实习生 刘 湘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