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永梅
放学铃声响过,我下了教学楼朝餐厅走去。教学楼后面有一个闲置的花坛,正在我绕行时,初一(四)班的赵栋晗从背后喊了一声:“老师。”我应声回头,看见他蹦蹦跳跳地从花坛穿过,顿时感觉他仿佛是从我的心上踩过,实在是不舒服。他一直是一个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吃过饭,我找到了赵栋晗,问他:“你知道学校不允许踩踏花草吗?”
“知道。”他回答,还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要从花坛里面穿过去?”
这次他不说话了。
“我发现那儿已经踩出一条小路,我估计从那儿走的人不止你一个,我不是想批评你,只是奇怪,同学们为什么会从花坛里走?”我尝试着给他心理减压。
果真见效了,他告诉我:“刚开始时,看到别人走,心里很不得劲儿,但后来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都走,我也跟着走了一次,感觉没什么了,从那以后就经常从花坛抄近路穿过去。”
听到这儿,我知道这是他的心里话,也是其他孩子的心里话,甚至是社会上许多人的心里话。明明知道有些行为不对,但看到别人那么做自己也就随大流了。这次深度的心灵触摸,让我有了一种想法:我要修建一座架起“知道——做到”的心灵之桥。
以后的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简单的说教,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从哪个角度入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一时间我陷入了困惑。偶尔的一篇文章,使我如释重负,终于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启心灵之窗,从分享这篇文章开始。
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发展。很多时候,当一件事物完美的时候,大家都会去用心维护它,一旦它出现了残缺,大家就会加速地破坏它,认为反正是坏的东西,再破点也无所谓。
这个小故事讲述的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
我把这篇文章讲给赵栋晗听。“你看这‘破窗理论是不是把你罩起来了?”讲完后我问他。
他似懂非懂似信非信地点了点头。
“老师想邀请你一起在咱们学校花坛验证一下这个‘破窗效应,你愿意吗?”我真诚地望着他,他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按约定,我俩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去统计有多少人从花坛里走过。待放学后,我俩又一起把整个花坛认真地锄了一遍,破了皮的土地焕然一新,立显生机。然后就留心记录每天从这儿经过的人数。结果第二天一整天都没有人去踩花坛,第四天也是,第五天……一天天过去了,新翻开的土被风吹过,像扑过粉似的,渐渐变干变白。
突然在第二周的周二,我俩发现有一行脚印,怎么办?最后我俩商定,原封不动,统计一下从这儿走过的人数会不会迅速增多。果不其然,踩踏的人数量直线上升,不到三四天的功夫就踩出了一条白色的小路。
我对赵栋晗说:“我们刚翻锄好时,同学们都不踩,保持了六天,恰如完好无损的玻璃窗一样,大家都在呵护着他。等到有一个同学踩过,就相当于产生了‘破窗,踩他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结果三四天就踩出了一条小路。为了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咱俩再锄一次,而且发现有人踩就及时翻锄,看能保持多长时间,好不好?”他欣然同意。
结果令我都大吃了一惊,这一次在第六天时有一位同学踩过,之后在第十七天又发现了一次,后来竟然保持了一个月,现在已经没有同学踩花坛抄近路了。
赵栋晗兴奋地说:“老师,这个‘破窗效应真神了,我算是完全相信了。”
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我说:“咱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向全校同学传递了一种正能量:这儿有我们辛勤的付出,不能踩;而踩的同学向全校同学传递了一种负能量:踩踩也没关系。所以我们呵护的不仅仅是一个花坛,而是一种正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其实,在咱们班级里、学校里、社会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我俩动员咱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吧!”
“好!”他痛快地答应了。
在我的倡导下,由赵栋晗组织,全班同学立志做个护“窗”人,马上展开了护“窗”行动:在教室里,看到地上的废纸马上捡起来,看到课桌脏了及时擦,看到课桌歪了马上排整齐;在校园里,看到水龙头滴水及时关,看到操场上的树枝弯腰捡;甚至在社区里,也会主动摘下挂在树上的方便袋,把纸屑、垃圾袋拾进垃圾箱……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莱州玉皇中学)
实习生 刘 湘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