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春梅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越秀是千年未变的中心城区,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学子,探寻两千多年的文物古迹;品尝享誉海内外的各式粤菜;观赏独树一帜的广东美术工艺品;欣赏韵味独特的粤曲,文化环境可谓得天独厚。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寻找合适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聆听、触摸、品味、感悟广府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广府文化的传承者。
一、系统梳理,挖掘教材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要有明确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认真分析区域文化,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府文化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潜移默化地把本土文化注入学生的血液中。
我梳理了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即五、六年级四本教材的习作要求和广府文化相联系的内容,整理如表一:
通过寻找习作和广府文化结合点的源头,构建了富有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笔端流出的文章充满着广府文化味。
二、大师引路,利用本土资源
教育家顾随先生说过,“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同样,文章的素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文字化。小学生好奇心强,对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都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习俗中取材。至于语言表达的技巧,则可以取“法”于文学大师的作品。
例:教学12册9《北京的春节》最后片段,回味春节,并仿写。
1. 看看视频,回味春节
观看广州春节新闻短片,交流春节中最感兴趣的日子;回顾《北京的春节》的写法,准备习作。
2. 以“广州春节”为主题,读写拓展。内容如下:
(1)春节花絮:清洁篇、购物篇、花市篇、美食篇、元宵篇;
(2)春节建议:怎样保持广府传统,提出自己建议。
学生借鉴老舍的作品写广州的春节,摘抄如下:
美食篇:除夕真热闹。大清早,大家忙着给自己家贴福字、贴年画、贴对联。老人们忙着到市场采购年夜饭的食材。年轻的忙着准备红包在大年初一派上用场。小朋友们,则忙着吃桌子上的食品。大家热火朝天地忙着。下午开始,老人们便开始煲老火汤,在除夕之夜一家人可以吃上香气扑鼻的白切鸡,色香味全的蒸鱼,皮滑肉嫩的发财猪手。晚饭后,大家开始吃水果了,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我们都知道广府拜年风俗年年不同,但都不离一根红线:在欢乐祥和中透出一种礼仪仁爱的光芒。这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根脉,必须让其生生不息。叶圣陶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方能真正提升写作能力。
三、创作评价,借力信息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孩子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体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特点。面对现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外延适度使用,内涵不断强化”,和孩子们一起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完成个性化创作和点评,力求花时不多、玩写结合、参与度高、一次一得的随文创作。
1. 自拍分享“古粤秀色”
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广州式过年”是一张时尚、鲜明的城市名片,行花街、尝广式年夜饭、游览文化景点、赏粤剧红船、逛广府庙会……这些都是习作的最好素材。活动中,学生拿起手机相机,将自己的身影与“广州式过年”重合,成为记忆中的画面。
2. 童语记录“古粤秀色”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我让孩子们在自拍照片中选择最想保留的照片,并围绕一个关键词,运用两种表达方法进行图解。“吃货”孩子当然选择了“我和美食的故事”分享;有孩子分享了“城隍庙里祈福”;有孩子分享了“广东非遗文化的工艺制作”;还有孩子分享了“疯狂购物——买买买”,等等。孩子乐此不疲,图多话更多!
孩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上传班级Q群,虽然现在是读图时代,孩子们看图的兴趣比看文字大多了,但学生深知习作是有“粉丝”的,萌生写出精品的热情和动力,片段创作一次次发表了。下面摘录其中一个主题活动“舌尖美味——茶楼点心篇”分享:
关键词:皮薄馅靓;选择表达方法:比喻、引用。
广式有一道特别的早茶点心——娥姐粉果。粉果的主要材料是“猪肉、叉烧、冬笋、冬菇、虾肉等做馅,捏成橄榄状,美味的粉果就这样诞生了。娥姐粉果粉面玉琢像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我吃着爽口鲜甜的粉果,耳边响起了“排排坐,食粉果,猪拉柴,狗烧火,猫儿担凳姑婆坐……”的儿歌。味道真地道!
3. 辣评传承“古粤秀色”
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数字终端的兴起,带来学习时空的跨边界、超界限,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形态。我尊重学生群体的需求,让他们合理利用互联网与移动设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孩子基于生活地域、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用韵致的粤语做独特点评……作品点评力戒雷同,力求具备个性特点。广府传统文化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在传统精神上融入现代价值,更容易在孩子中获得共识,实现真正的传承。
综上可知,寻找语文教材和广府文化的契合源头,以及“互联网+”和广府文化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弘扬广府文化齐头并进,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J]. 语文教学通讯,2014(4).
[2]梁增红.简洁语文教学的守望与探索[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 (9).
[3]冯智慧.“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