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师的听课与评课

2016-05-14 16:13罗朝猛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者教案研讨

罗朝猛

中小学教师的观课与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课例研讨活动的主要抓手。我曾被公派留学日本两年,近年来,也数次赴日本中小学考察交流,主动与被邀请到日本新泻大学附中、上越教育大学附中、新泻市三和村立三和中学等中小学观评课,感受到别样的日本观评课文化。

“授业研究”:提升观评课质量的“前站”

日本学者认为,要真正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要积累上百次的教学观摩,并在每次观摩后进行两小时左右的教案研究讨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他们认为,教师必须开展日常的教学研究,必须要强化教学后的反思。

据我了解,在日本未进行“授业研究”之前,日本中小学教师大多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即花上几天时间在研究课前的教案,而课后的研究往往草草收场。因为,他们研究的目的仅在追求“优良教学”,研究的方法则受到“假设—验证”的模式所支配。为此,日本学者认为,在以创造“学习”为目的的教案研究中,缜密地研究课堂中的事件才是课堂研究的要义。

何谓“授业研究”?日本知名学者、学习院大学左藤学教授将“授业研究”概述为:这是以学校为主要进修场所,以教师为主要进修单元,是草根模式的、教师焦点的、合作实施的、实践导向的,其最终目标是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提高课程和教学品质。在他看来,因为教师参与了“授业研究”,所以教师不再是“斯金纳箱中的白老鼠”,教师自己就是斯金纳,自己做研究。这样,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室就是实验室,而学校就成为课程改革中心了。

史蒂文森等著的《学习的差距》一书对日本“授业研究”做了如下描述:日本教师从一入职开始,就被要求和其他教师密切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他们认为老教师有责任带年轻教师。校长组织教师开会讨论教学方法。除了校内研讨之外,也有地区性的教研组织会议。教师们备课也是集体进行的,备完一节课后,备课组里的一位教师就会在班上试教,其他教师观课,发现问题后再一起讨论改进。他们还会请外校的教师观课评课,评课中获得高分的教师会获得奖励。

左藤学评课“三原则”:评课实践的理论基石

与我国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评课一样,过去的日本中小学校内评课,主要是观摩者针对执教者教学进行点评与提出建议。在左藤学教授看来,这种方式应当从根本上进行纠正。他认为,假定观摩者针对某个教学情境中执教者的“教法”建议另一种“教法”,这种建议有什么意义呢?仅仅是提供了观摩者自己的“教法”而已。

以往的日本中小学校内评课,话题的焦点多为教材的处理和教师的教法。因此,“怎样教”构成了校内研讨的主要话题。针对出现的此种现象,左藤学教授提出了他的“同僚性”校内评课“三原则”:第一,研讨的对象不是放在“应该如何教”的问题上,而是基于课堂所发生的事实。教学研讨的目的不是“创造优良的教案”,而在于“创造互学关系”与“实现优质学习”。应讨论“孩子在哪些方面学习成立,在哪些方面出现瓶颈”。讨论的中心不在于对教材的解释与评论教师教学技术的高下,而是基于课堂中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具体事实。正是这种具有缜密性、准确性与丰富性的研讨过程,才可能奠定创造性教学的基础。第二,在研讨中,观摩者不是提出对执教者的“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透过多样心得交流来相互学习。一般说来,教师并不善于学习,尤其是不愿向同行学习,这是“文人相轻”的致命弱点。如果教师之间不能构筑起“同僚性”的关系,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第三,在研讨中,观摩者不应缄默不语,应当实现不受高谈阔论者与评头论足者支配的民主型研讨。在所有中小学校内课例研讨活动中,往往是以高谈阔论和无关痛痒的评头论足的言谈为中心而展开讨论的。为打破这种评课的局面,作为评课主持人的教师,应以“不总结”“不归纳”为原则,因为畅所欲言的研讨会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作为其他教师,至少要发言一次,要开诚布公地陈述自己的观感,以及畅谈假如是自己会如何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课。

转向:从关注教师的“教”到聚焦学生的“学”

2012年,我在日本新泻市猿桥中学观摩了两节课,分别为教授鲁迅所写的《故乡》的国语课和教授平面几何的数学课,我发现观课者不再坐在学生后面观察教师,而是全部挤到小组里面,仔细倾听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是否形成,学习在何时何处发生,学生的困惑在何时何处出现。

同时,观课者对课堂话语和非言语行为等做详细的笔录、录像或录音,以便在后面讨论时提供具体的证据。

此外,日本中小学的观评课将重点放在课后反思上,甚至不鼓励观课者给执教者建议。究其缘由,日本教师给出的理由是:教学方法对于每个教师而言都是独特的,给别人建议还不如自己在课堂上进行试验。有鉴于此,日本有学校向观课者提出了观评课所要关注的三个要点:第一,关注学生在什么场合下才能形成学习。第二,聚焦学生在什么场合可能会有困惑,为什么?第三,观课者自身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更值得称道的是,还有学校为了让观课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忙于阅读教案,故在课前甚至不给观课者授课教师的教案。按照他们的解释,此举就是为了让观课者体验课堂教学中的惊奇与不确定性。

神奈川县茅崎市滨之乡小学是日本开展“授业研究”实践与探索的一朵奇葩。该校每年都举行上百次的观摩教学,学者、专家、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蜂拥而至来到该校观摩。据统计,八年间造访该校人数达二万三千多人,其中包括来自海外的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教师们每次观课时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状况上。当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们纷纷散坐在各小组周围,观课记录哪个学生的发言内容比过去进步了、能否尊重其他人的意见、能否跟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为何有时这样表现等。他们深谙,正在上课的教师没有办法同时注意到二、三十个孩子个别学习的细节,而其他观课老师的观课笔记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有助于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学习。聚焦孩子,而非教师,“大家共同来培育所有的孩子”是该校教师达成的共识。

日本这样的一种观评课文化,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来执教体现自己教育思想和彰显自身教学风格的公开课,供同行观摩讨论与交流。上课的优劣、提问的技巧、对教材的处理、上课的流程设计等都不是研讨的重点。从课堂的事实出发,讨论学生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哪些地方进展顺利、哪些地方出现了障碍,是观评课的核心。我们的中小学观评课,不妨尝试把注重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课者教案研讨
试论讲师团教师的语言修养
《立定跳远》教案
体育说课的意义与成功策略
浅谈校外美术教师作为“课者”的创新意识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