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易瑾
新课程倡导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理念, 要求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生态伦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STS教育问题,它对生命科学研究、经济生活、法律、伦理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动物福利是生态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对动物利益的肯定。
2010年,教育部制订并发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删除了过去中学生物教学中不符合动物福利理念的一些教学内容,并且增加了部分体现动物福利理念的教学内容。
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发了“动物福利”校本课程。“动物福利”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教学实践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教育调查法和教育观察法为辅。
课程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对动物生命个体的理解与关怀入手,鼓励对人、动物和环境的关怀与尊重,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会人与动物、环境的和谐互动。
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方面,增进学生对动物的需求、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作用、世界上生物相互依存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认识,逐步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所带来的影响及人类肩负的关爱动物的责任;在能力方面,使学生建立符合生态伦理的价值判断,建立对动物友善的行为准则并获得改善动物福利的一些技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对生命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怀与尊重,使他们具备仁慈心、同理心和责任感。
课程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教师讲授与学生参观、采访、调查等活动相结合,以课堂讨论为重要学习方式,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力求关注与动物福利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动物福利的认识一知半解,学生希望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动物福利的相关内容,知道自己能够为改善动物福利做些什么。
据此,我们设计校本课程框架,以介绍动物福利和动物福利组织的知识为基础,依据与学生直接经验由近及远的关系,系统介绍伴侣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娱乐动物、工作动物和野生动物六类动物的福利状况,最后介绍动物福利立法,使学生理解促进动物福利立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课程框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动物福利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在学生理解动物福利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动物福利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讲解国内外动物福利相关领域组织,依次介绍伴侣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工作动物、野生动物和动物福利立法;第三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保护动物福利的实际行动中,通过采访动物福利组织、走访社区、参观动物园、走进动物救助机构等亲身体验,使学生切实感受人类的某些行为对动物的伤害,领悟动物福利的必要性,形成珍爱动物的意识和情感,进而产生对人与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
动物福利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和操作能力。
动物福利校本课程的评价分为公开展示评价和等级评价。学生把自己小组在动物福利相关专题学习活动中调查、走访、统计、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调研报告、展板等形式,在班级进行表达、交流和评价。
动物福利校本课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对动物生命个体的理解与关怀入手,倡导对人、动物和环境的关怀与尊重,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人与动物、环境的和谐互动,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社会人文素养,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