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平
摘 要:对于《地球和地图》章节内容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学。具体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尽量做到直观教学,建立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课堂;积极发现、总结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地球和地图;有效教学;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篇即是“地球和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的课程内容较多,例如经纬网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情况、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地表形态、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等。而地图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阅读、运用地图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是七年级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章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地理入门知识的困难仍然相当突出。该章节教学内容抽象难懂,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讲解,肯定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思考,力争做到有效教学。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观察七年级学生,不难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太少,读图训练和空间想象能力欠缺,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立体的、空间的感知。“地球和地图”准备知识欠缺导致知识“断层”,同时入门章节大量的空间概念名词,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等,理解起来有难度,记忆又耗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些问题,科学素养欠缺,填鸭式的教学和机械记背根本无法应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无法形成较好的思维模式。空间思维能力较差,仅对平面的东西有较好的感知,且无法在大脑中自由进行空间和立体的互换。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多看图、读图,进行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的指导,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通过阅读与观察,开阔学生的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自学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疏导,有耐心,教法要适合学生特点,要注重学生读图、记图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树立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首先,告诉学生地理虽然难学,但是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上课时认真听课,课后多练,不懂就问,学懂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其次,晓以利害。如第一节课序言课,在课本目录介绍这一环节就强调该章节在本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它是本册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学科基础知识。在两年后的广州市学业水平测试中分数有24分之多(满分100,占1/4)。所以学生一定要多花心思才能学好。同时,教师要辅以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尽量做到直观教学,建立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课堂
如让学生观察经纬仪,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经纬线的特点。又如,通过课件和学生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地球仪,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地球转动不是直着身子的,而是呈一定夹角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扫除地理学习障碍。如运用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教给学生读图获得昼夜长短的方法(即观察昼夜弧的长短)。上课时充分、适时地运用信息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较深刻的现象感知。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如地球仪的制作、利用学校沙坑堆积各种地形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观测学校所在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还原、剖面图的绘制等等,大洲和大洋的Flash动画填图等游戏。尝试采用小组合作、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如用身体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观察大洲和大洋的轮廓进行联想记忆,用橘子来认识地球、用气球来绘制经纬网等。
三、积极发现、总结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作为兼跨文理学科的地理,学生需要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尤其是经纬网有关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都是必需的。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如地球这一节我们花了四课时的时间。比如,通过学生演示和画图来掌握地球的公转、五带的划分图,力图把学生容易混淆、不明白的问题进一步清晰化。又如,比例尺中的问题:比例尺大小比较、比例尺计算时的单位问题。再如,地图上的方向判别(特别是在地球仪)掌握得不够好,出错也较多并且学生没有记忆地图的习惯,我们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以上问题。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真正融入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吉同权.初中生学习困难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24):47-48.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