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6-05-14 05:38班志红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二甲双胍胰岛素

班志红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8.039

[摘要] 目的 分析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104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经优泌林 70/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患者经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BG、2 hPG、HbA1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糖达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低血糖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血糖控制明显。

[关键词] 胰岛素;二甲双胍;初发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4(b)-0039-02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发生率高,并发症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不断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不断降低,临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随之降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而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治疗,早期能够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维持血糖稳定性。为分析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该文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对初发2型糖尿病采取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104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均该院接受诊断,经唐耐受量、实验室指标、生化指标等诊断,与世界卫生组织[2]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患者均为初发2型糖尿病;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异常、药物过敏史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了研究同意书;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38~70岁,平均(42.5±10.1)岁;对照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35~72岁,平均(43.6±11.2)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到院就诊后,叮嘱患者注意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对照组患者接受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患者每次口服格列齐特80~120 mg,2次/d;二甲双胍250~500 mg,3次/d。治疗期间若患者空腹血糖降低6.5 mmoL/L、餐后2 h血糖降低8.0 mmoL/L以下,减少二甲双胍用量或停用。观察组患者接受优泌林 70/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患者每天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优泌林 70/30,初始剂量0.4~0.6 U/(kg·d),期间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至血糖达标,口服二甲双胍250~500 mg,3次/d;期间患者空腹血糖降低6.5 mmoL/L、餐后2 h血糖降低8.0 mmoL/L以下,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维持6个月后停用,继续服用二甲双胍,减少剂量或停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血红蛋白(HBA1C),并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BG、2 hPG、HbA1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BG、2 hPG、HbA1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6.45±1.34)d,低血糖发生率1.92%(1/52);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9.23±1.48)d,低血糖发生率11.5%(6/5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据相关资料[3]显示,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常见类型,其发生率高达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是导致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的主要疾病基础,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一般2型糖尿病发生过程中主要是因糖调节能力减退所致,临床研究[4]认为,机体胰岛素功能分泌缺陷,或出现胰岛素抵抗,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且胰岛素抵抗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2型糖尿病患者因持续存在胰岛素抵抗会降低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据相关资料[5]显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仅为50%,随着病程延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不断降低,在病程延长至6年后,胰岛β细胞功能仅为正常人的25%,而到10年后,胰岛β细胞功能仅占10%。因此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控制患者血糖,促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正常。

胰岛素是临床常用控制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药物,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能够消除高葡萄糖毒性,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胰岛素增敏剂能够预防患者发生高胰岛素血症,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减轻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促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正常。在此次研究中,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与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患者相比,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红蛋白明显降低,血糖恢复正常。而且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6.45±1.34)d,低血糖发生率1.92%,经磺脲类降糖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9.23±1.48)d,低血糖发生率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磺脲类降糖药物相比,采取胰岛素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使患者血糖恢复正常,降糖效果显著且稳定,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究其原因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立即采取降糖药物治疗,病程延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则会降低明显,出现口服降糖药物失败情况,且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期间,并发症较多,出现酮酸症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能够维护和逆转患者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使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正常,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血糖稳定性,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优泌林 70/30属于预混胰岛素,属于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适用于初发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治疗。通过促进糖原、脂肪酸、甘油和蛋白质的合成和氨基酸的吸收,抑制糖原、脂肪分解及蛋白质代谢等作用,调整血糖。二甲双胍属于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增强胰岛素降糖作用;同时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糖异生和分解,减少肝糖输出,延长葡萄糖在肠道吸收时间[6],缓解机体高胰岛素血症,减少胰岛素原,抑制食欲,对控制患者体重起到积极促进意义,避免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另外二甲双胍的应用,可以增强机体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采取优泌林 70/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能够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在较短时间内促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正常,发挥胰岛β细胞功能作用,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总而言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血糖控制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谢飞.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21):3236-3237.

[2] 戴筱君,高斯,施克新.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75-77.

[3] 牛东升.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3):62-63.

[4] 刘娅,唐金国.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4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6):599-601.

[5] 应文华,叶爱玲,叶韩镯.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观察[J].中国药师,2015,18(2):277-279.

[6] 杨建国,黄德妤.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66-4267.

(收稿日期:2016-01-07)

猜你喜欢
二甲双胍胰岛素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的疗效
二甲双胍+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的效果研究
二甲双胍治疗喹硫平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
探析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效果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