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卓栋
【摘 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分类专业指导为例,提出了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明确定位,树立以定位明确方向,以方向促进自身发展,以团队加速发展的思想。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在课余时间按照自身定位分别加入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的就业团队、考研团队和创业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帮助学生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能源动力;就业去向
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2015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在“合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两会提案中写到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笔者通过多年工作中与在校大学生的交流发现,大部分本科生到了大四阶段,对就业方向模糊。找工作时非常茫然,不确定目标。即使是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仍然不清楚自己以后的工作环境和主要岗位职责。针对上述在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在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地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应多探索一些新的实用的方法,从实质上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为此,笔者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一套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专业指导模式。西华大学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有22个学院,83个本科专业。目前是国家特色专业、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基本相符,近年来,该专业的本科生总体就业率达95%以上。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就业,但学生普遍存在在校时没有人生短期和长期规划,找工作时缺少自我的人生定位或毕业5年内的定位。因此本科生就业专业指导模式探索中重要的任务是要解决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逐渐实现自我的人生生定位或毕业5年内的定位的问题。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人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体会,是不断调整的。因此本文所讲的定位不是给学生定一个框架,而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确定就业时大的方向,而不是一个职业点。在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导论”2学时课程作为学生进校后第1学期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是在大学生进校后以较科普的形式介绍本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涉及的行业,典型案例,后续学习的主要课程体系以及今后主要毕业去向等。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十分有必要,这既能帮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情况,提早确定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又有助于学生后续的自我定位,做好自身人生规划。
大学阶段学习结束后,毕业生最终都会走向社会。笔者结合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这一工科特色的学院,依据毕业生的去向,将毕业生分为三类:第一类,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这占绝大部分;第二类,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到国外进行深造;第三类,自主创业,目前这一类比例虽然还相对较小,但在国家政策鼓励和社会影响下,每一届都有这样的毕业生。
针对不同的毕业生去向,反思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应对专业指导模式作相应地改革探索。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后,辅导员进行分类辅导,专业课老师进行分类教学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定位鼓励和提倡在校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主动加强自我认识,以兴趣明确定位,以定位明确方向,以方向促进学生发展,以团队加速发展,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学生以自愿的形式加入就业团队、考研团队和创业团队,团队成员明确发展方向以及整体需求,对这三个团队分别选派不同的指导教师进行分类指导。指导教师及时开发整合学院学校资源,与学生分享新的市场需求。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学生及时调整所学知识,达到毕业生既能满足自身发展的意愿,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关于学生自身定位,这一过程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可能根据自身知识更新,定位在调整,这是学生发展中不同的体会和感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就业时的茫然,这也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对于三个团队的分类指导,需要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保障。另外,分类指导只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需要注意组织实施的方式。
通过笔者在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部分试点发现,通过本文探讨的模式指导在校大学生,有助于从学生们的需求着手,从本质上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及时调整所学知识,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6-03-10/do
c-ifxqhmvc2242760.shtml
[2]中国网http://edu.china.com.cn/2015-03/03/content_3
4934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