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是薄薄的,和书架上的《洗澡》、《我们仨》相比,毫不起眼。所谓“六记”,是《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和《误传记妄》六篇,记述钱钟书、杨绛夫妻二人于“文革”时期从京城下放干校“劳动学习”的散文。杨绛文笔恬淡细腻,温厚丰润,从同伴间的陪伴、夫妻间的相互扶持、人与狗之间的相依相存等小视角,窥探特殊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路。
“文革”时期,许多知名学者受到知识与人格的双重侮辱,钱杨夫妇的遭遇,虽比同时期的文人幸运得多,却也历经坎坷。从杨绛的文字中我没有读出作者对生活的抱怨愤恨,反而处处体现出这位老人在艰苦尴尬的境遇中保持着的乐观可爱。比如,原本害怕夜路害怕鬼的她为了送不认识路的丈夫回宿舍,夜晚独自回连队,归途黑暗惊险,这对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是多么的不易!时过境迁后,她将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经历用轻松的言语写成了《冒险记幸》,仿佛是个孩子经历了一场刺激的冒险。文章的结尾她说,“在我,就算是冒险,其实说不上什么险;除非很不幸,才会变成险。”这深得中国传统文学“怨而不怒”的宗旨,没有苦大仇深,没有强烈的谴责控诉,更多的是旧时代知识分子温润的品格和乐观坚毅的人格魅力。
我深刻体会到“人”的重要性。“文革”是一场泯灭人性的民族悲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无情。彼时人人将对方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则人人多噤若寒蝉。杨绛写道“但也有人以为狗只是资产阶级夫人小姐的玩物。所以我待小趋(狗名)向来只是淡淡的,从不爱抚他。”小趋是条公家的小狗,看到钱杨夫妇总是“跳呀、蹦呀、叫呀、拼命摇尾巴呀、打滚儿呀”,“默存大概一辈子也没收到过这么热烈的欢迎”。人和狗是有感情的,狗通达人性甚至比人更重情重义,更纯粹热烈、更不求回报、更质朴真诚。“小趋”给作者和同事们带来无限欢乐,相比较人的自私无聊冷漠无情来说,这条命运多舛的小狗给灰暗世界带来了温暖明亮的色彩。
《“小趋”记情》的结尾写作者夫妇俩想起小趋,“也许已经给人吃掉了,变成一堆大粪了”,“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捡些粪吃过日子,还有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作者心里宁愿小趋像人一样过着艰难卑贱的平凡日子,也不愿接受它死去的命运。这让我想起电影《大话西游》结尾的台词:“哎,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呀。”生活的重压时常让我们感到疲惫憔悴,褪去责任和爱情的光环,齐天大圣也活得不过像一条狗。无论是人像狗,还是狗像人,两者只要共同存活于这混沌世间,就各有各的烦恼,亦各有各的逍遥。何为“人”?我想人就是背着一个箩筐,一路下山走到一座坟墓,箩筐里收获了满满的情感、感悟、喜悦和悲伤,再慢慢丢弃掉欲望和仇恨的主体。狗何尝不是?世间的生灵又何尝不是!杨绛夫妇所在的干校,日子艰苦,岂是当代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就算是过着如过街老鼠般不堪的生活,他们依然相濡以沫,善良热忱,作者温情脉脉的文字像是一股暖流,透露出人性中体贴的光环和相爱的默契。蝼蚁般的人生卑微渺小、无助心酸,鹣鲽情深的两人于悲剧时代中滋生出的浪漫,成为同甘共苦岁月里的微光!
历史,我们了解的太少,仅靠教科书和祖辈口口相传的斑驳记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事实的求知欲。杨绛这本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书真实记录了“大背景下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钱锺书《干校六记》小引)。温润如玉的文字可见作者历经生活磨难的沉淀历练,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日记平淡却不平凡,站在历史洪流中感受生命的常态是一种境界,也是人最终要达到的境界。虽是多描写生活,但是细细品味亦不难读出作者心酸背后的暗暗嘲讽。回京八年,“我还是依然故我”,干校琐事历历在目。只是,她老了,那个时代,也终究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该洗清的冤情,总要水落石出;该被宽恕的,会得到谅解;该受到惩罚的,历史终会将其绳之以法……正如钱锺书在小引里说的:“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个身心轻松愉快。”
当《死亡诗社》中的基庭先生引领学生站上讲台看身边的一切时,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冲破过去的茧缚,到达更宽广无限的新世界。坦然地走出界限,恰恰是我们每个小人物需要的历史态度。读完杨绛的《干校六记》,我甚至有了“下放干校还有这般乐趣”的感受。杨绛的坦然,是淡观历史,将苦味岁月如茶般品出独特的甜,是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与抱怨控诉截然不同的人生视角。
多年以后,你是那个站在历史长河中举杯临风、坦荡无愧的人吗?我仿佛又听到了老人家的对话——
“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作者介绍:朱寒嘉,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