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技能大赛反思“教、学、评”的一致性

2016-05-14 13:49陈玉华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8期
关键词:一致性职教大赛

陈玉华

今年,河南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再取佳绩,令人鼓舞。这得力于中原崛起战略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得力于河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举措,得力于河南众多职业院校的不懈努力。

借大赛之势,河南职业教育进一步缩短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通过抓竞赛,河南采取一系列制度安排、专项训练、平台展示、媒体宣传、社会互动,让职业教育成为政府、企业、民众、学生的默会知识,让关注职教、重视职教、献身职教的意识扎根发芽,根深叶茂。

借大赛之势,河南职业教育进一步缩短了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距离。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二者天然交融。企业给职业教育提供设备、信息与技术支持,职业教育给予企业智力和人才支持。河南在大赛中,邀请企业、引导企业多元化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开展平等对话,在企业的“趋利性”与学校的“职业教育性”之间谋取融通的契合点,或支持企业到校内开展生产研发,或支持学校到企业开展生产培训,或支持校企在招生、教学、就业等环节开展点对点地合作,促使职业教育校企“义”“利”平衡下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借大赛之势,河南职业教育进一步缩短了教学与科研的距离。职业教育是一门“做”的学问,然而,“怎么办”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的研究引领。河南在大赛中,理论、实践两不误,一方面引进、对话,一方面走出去、学习,既吸引大批优秀科研工作者来豫讲演,又送批量人员外出学习;既吸引企业人员入校参与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又送出批量青年教师入企实践。从内至外,形成了较好地流动、互动、交流,提升制度与平台,推动了研究与教学的彼此滋养。

但是,技能大赛虽然如奥林匹克体育竞赛促进体育精神一样,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精神与文化,但毕竟还是竞赛。大赛惠及整个职业教育师生的幅度毕竟有限,大赛精神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还较为有限,大赛从宏观福利应该转至微观关照。在此,笔者仅从技能大赛一隅,反思职业教育“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话语向学习话语的转向已是整个教育界不争的事实。在转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问“我们走向何方”“我们如何到达”的问题,还必须问“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何时到达”的问题。如果“我们走向何方”指向于学习目标,“我们如何到达”指向于教学,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何时到达”则关注的是评价。技能大赛除了作为职业教育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提高技能水平的平台外,还可以突破现有的“应赛体系”,切实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推手,促进学校与课堂层面评价,引领专业教学、实训,培育学生技能、技术和应用本领。

但是,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外在功利化”驱动显著,“考试文化”肆意蔓延。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系统内分流后的“结果”,带着基础教育“应试”痕迹,突然不再以传统的考试作为目标与评价指引,师生都惶惶然不知所向。为此,笔者在此呼吁,第一,教育观念亟待转变,理性面对考试文化对所有人的异化。我们要尽早摆脱由“考评”而分流,标签式地将“差生”送入职教,并栽赃职教是在培养“差生”的陋见。第二,制度层面,重新厘定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拔标准和评价规格。第三,开启学校层面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系列举措,这点目前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首先,学校应当确立本校的职业教育哲学取向,明确教育价值追求(也就是学校全体师生默认的“什么最有价值”的层级规划体系),酝酿相应的学校文化。其次,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各专业据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资格标准,来核定什么学习内容能够达到以上目标。最后,斟酌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径、资源,完成以上学习内容,达到既定目标,在过程中又如何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目标。由上可见,学校层面的设计,既包括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又包括具体的各专业培养目标,同时在校园文化、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形成一个系统、流动地体系。它应当有一个大的规划,分解为若干个子规划,而每一个分解的子规划都是对于大规划的诠释、解读与具体执行。课堂教学层面,则应当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课堂重点转向学生,教学重点从课本知识转向学生技能、素养的达成,从学生学习模式看教学改进问题。课堂评价则应当从“关于学习的评价”走向“为了学习的评价”,在驱动教学的评价功能中,最终指向于学生学习,使学习—教学—评价—大赛具有同一向度、情境和建构框架,并开发相应的评分规则等来维持这一同构系统平衡与运作。由此,就把大赛与评价的工具价值延伸至教学与学习的内在价值,使工具价值、内在价值、解放意义完好结合与融通。

技能大赛若要惠及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除了以上制度层面、学校层面和课堂教学层面的启示外,还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教、学、评”的一致性方面。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然成为中国职教界的年度盛会,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结合体现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但正如前所说,不可能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参加,甚至会因为集中力量让部分学生参与竞赛而导致广泛的教育不公平发生,造成大赛对于基数巨大的职教生并没有太大吸引力与影响力。那么,这种职业竞赛作为一种评比活动,就应该考虑到其导向作用。其正向积极的意义在于,学校层面的价值引导与课堂微观的具体评价,要借鉴技能大赛中对于人才培养层级、质量、素养的表现要求,强化、精化、具体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通过适切的内容确立学生学习目标,围绕着目标,教学、学习、评价活动确保一致性。

要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首先,要克服基础教育考评体系中“考什么、评什么,讲什么、学什么”(后一个活动以前一个为引领的秩序)的劣习。这种考评文化渗透得无所不在,乃至于职教系统内,课堂上尚存留此传统论与普通教育论的痕迹,抹杀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实质性。其次,要撇除习以为常地学生学习是一套,教师教学是一套,评价另为一套的割裂系统。该系统讲究的是“苟且”,学生模模糊糊苟且地学,教师依凭惯习苟且地教,评价系统独立于教与学之外,教师和学生另起“备用方案”苟且应“评”。割裂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评价活动,使其各得其所却难以融通与对话,更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品性。再次,如果围绕着错误的学习目标—教学计划—评价导向,在此情况下,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其劣迹不比前两者轻。如果差异性还可以相互“纠偏”的话,那么错误情况下的一致性反而形成了封闭的恶性循环的怪圈,酿成死水一潭。

“教、学、评”的一致性,同样需要围绕“目标”展开。这里的目标便是专业、课程、项目、任务等学生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评价活动的出发点。“教”是旨在促使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教师指导,“学”是学生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付出的一系列努力,“评”则是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表现所做的判断与推理。那么,我们便清楚“我们走向何方”“我们如何到达”“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何时到达”的核心问题。由此,便构成了目标—教—学—评的一致性。可见,“教、学、评”的一致性应以学生学习为教学、评价的基础,教学、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育人目标的达成,是不可缺失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教学不是教师自认权威、自恃清高的传授活动,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目标达成而对于学生必要的指导、引领与设计活动。评价不再是外在于学生学、教师教的终结性评定,不是为了筛选和管理之功能,而是为了真正地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成就获得,是发展的评价、过程的评价、“为了学习的评价”。

大赛是一次凸显,一场绽放。大赛过后,更应将大赛中弘扬的“工学结合”精神理念与技术要求回归到日常。如此,不仅会更好地促进大赛的品质,而且会真正地养成职业教育本身的意蕴,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走得更高更远。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一致性职教大赛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揪出那只“混进革命队伍里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