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景,叫“玩”与“美”的结合

2016-05-14 11:45顾颖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设美术特色

顾颖

提到环境,大家脑中就会浮现出很多有关环境装饰的画面。有活泼跳跃风格的、有清新淡雅风格的、有返璞归真风格的……但不管哪种风格,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场所,都不能离开一个主体——“儿童”。作为美术特色园,我们在环境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几乎用上了“三十六计”。然而,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游戏”精神的引领下,我们不禁驻足停留,细细思考当下我园的环境是否是孩子喜欢的?是否是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否能激发孩子“玩”的欲望?带着这么多的“是否”,我们启动了“重整”模式,如何在打造游戏环境的同时,又融合我园美术特色?于是,我们做了些尝试,试用“反问法”,巧妙地将“游戏与美术特色”进行有机融合。

一、“在这种环境中呆时间长了,会眼花。”———寻找根源 觅问题所在

作为美术特色园,我们经常接待各层级、各地域的老师来园参观。当我们正为此乐此不彼时,一位参观老师的话,震撼到了我们——“在这种环境中呆时间长了,会眼花。”是啊,作为老师,就是要把孩子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和自然,鼓励孩子用眼睛去观察自然,发现一切美好事物,养成善于捕捉“美”的美好情感,并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美,但在真正实施时,我们却忽略了儿童的感受,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角度开展着活动,创设着我们认为的“特色环境”。为了彰显园本美术特色,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幼儿主体”,忽略了孩子的“玩性”。色彩的繁杂、平面的摆设、整体布局的饱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自由,禁锢了互动空间,环境成了成人标榜研究成果的“法宝”,却缺少了孩子的足迹,同时,也把孩子与环境、自然隔绝,阻断了幼儿发现美的通道,尤其是游戏化环境的创设,已经淹没在了所谓的“美特”环境中了,没了孩子的足迹。

二、“为什么都挤在教室玩区域,不能出去么?”——就地而划 构建新格局

我们不能仅仅把孩子局限在“一亩三分”地中,根据《指南》及游戏精神,我们既要将孩子浸润在“美”的海洋中,在“美”的熏陶中大胆表现美,还要提供平台让孩子在“美”的环境中,美美地玩。因此,为了突显幼儿主体,我们提出了“1.2米以下为小,1.2米以上为大”的原则,突破了以往的区域游戏布置格局,巧妙地利用走廊空间和户外活动空间,将美术游戏区域外延之室外,为孩子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

1.围绕参照点,构建室内小格局。

在创设时,我们先做了统一规划,以教室的盥洗室为参照点,进行了科学选址。室内设置了“社会区”“探究区”“自由读书区”等大区,室外设置“美术游戏区”,并将“社会区”临近幼儿的午睡室,“探究区”“美术游戏区”临近盥洗室,这样的设置,方便孩子玩的同时,能主动清洗。对美术游戏区,我们进行了重点规划。考虑到不要局限孩子眼睛,我们将美术区和植物角相邻,使之成为“姐妹区”。因为孩子对美的感受不仅仅是靠几幅名画的欣赏就能形成美的感受,丰富其审美情趣,更多的还是要靠眼睛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界的美,从而激发孩子创作灵感。形态各异、长势不同、花盆迥异的自然观察角中各类植物和动物,成了孩子发现美的“小矿场”,老师只需提供纸和笔,就能让孩子将自己“眼中的植物”大胆表达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孩子初步接触到美术中的“写生”,通过涂鸦,初步感受“写生”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2.从“小”外到“大”外,构建园部大格局。

以往我们的区域游戏设置基本都是以室内为主。根据“既符合审美要求的同时,又体现教育功能性”这一创设原则,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外延,巧妙利用园部户外临近水源的地方,从墙面到地面,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了“美术创意游戏区”,为孩子的创作游戏,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同时,利用了“百草园”小树林的地理优势,将室内的“社会区域”外延至此,让孩子在真实的大自然环境中,玩着属于他们的“角色”游戏。

三、“假如我是孩子,我想玩么?”——试用反问 打造“玩美”环境

游戏环境的创设,离不开这十二字准则: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针对于此,我们在选址成功后,接下来便是区域游戏活动项目的设计。在此期间,我们首先立足幼儿层面,围绕“美术特色”考虑操作内容。只有这样,区域的创设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发挥区域的功能。因此,我们尝试用了“假如我是孩子”这一反问法,充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具体做到三点:

1.假如我是孩子:“想要玩”——内驱力,是左右行动的关键点,如何让孩子“玩”起来,创设生动的情景、提供好玩的材料、选择孩子熟悉的画面很关键。因此,在美术创意游戏区里,我们提供了许多吸引孩子创作的工具。如图所示:

报纸球盖印

90度点画笔

趣味海绵

这些趣味工具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在纸上、在墙面上、在吹塑板上任意玩耍。

2.假如我是孩子:“我会玩”———光激发孩子们“想玩”的兴趣,这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提供支架供孩子参考和借鉴,让“游戏”真正玩起来。于是,我们会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进度,根据孩子们最近喜欢的话题,为他们的游戏提供支架:

(1)游戏初期——“添砖加瓦”策略:在区域中呈现方法示意图、范画、半成品等,让孩子知道怎么做。如图所示:

可以这样点点画

可爱的小狐狸

前期孩子们会参照这样的提示进行游戏,到了后期,孩子们就会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发明出他们自己玩的方法。

(2)游戏中期——“改头换面”策略:随着孩子们兴趣度的减量,我们适当撤走一些孩子已不感兴趣的美术创作内容,逐步添置些孩子略具挑战的内容。如我们提供一些蚌壳,在新型材料的刺激下,孩子们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蚌壳进行遐想;再如每月我们都会为孩子们过集体生日,这些废旧蛋糕盒就成了孩子们“玩色”创作的材料,其乐无穷。如图所示:

蚌壳遐想

蛋糕盒花盆

(3)游戏后期——“游戏情景”策略:根据活动内容创造,如画熊猫,我们提供竹林的背景图或直接提供竹子供幼儿展示作品;如自画像,我们提供家、幼儿园等不同背景展示作品。在富有情景背景的刺激下,孩子的活动欲望会大大提高。如秋天到了,我们会在区域里面插上一棵枯树枝,在这样情景的刺激下,孩子们会把自己见到过不同形状的叶子,用剪纸的方式或绘画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一副“秋景”就跃入眼帘啦!如图所示:

秋天的树

亲亲一家人

最后,还要考虑操作材料的整理,要方便“孩子们”拿取和摆放,如图:

趣味整理箱

让孩子们在整理材料时也享受到玩的乐趣,在玩的过程中内化良好行为习惯。

3.假如我是孩子:“玩得乐”——无论做何事,其最高境界,就是情感得到愉悦与满足。我们在打造美术游戏区域时,充分考虑到如何让孩子在玩后有成功体验;可以与好朋友分享操作经验;可以方便与好朋友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可以有地方呈现“我”的作品供更多的人欣赏。我们便充分利用架子、纸盒、雪花片、PVU管、塑封纸等等,为孩子提供展示平台。如图所示:

同时,我们打破空间格局,不仅有“下面”的展示,还可以有“上面”的展示,如利用鱼钩线、各种挂饰等悬挂孩子的作品。

四、“这个我不喜欢,我想玩别的……”——关注个体 打造主副区

“美术”强调多元表现。为了体现每位老师个人特长,我们打破一刀切的模式,鼓励老师做到“立小点,深挖掘”。老师可以围绕美术的多元表现形式,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打造属于本班的“特色”美工游戏区。同时,我们又基于幼儿能力水平及个人爱好不同,在打造美术游戏区的时候,实现了突破。每个班级,每个区,都有“主区+副区”构成。

主区——主要投放本班的重点研讨和推进的美术特色项目游戏。如在《可爱动物》这个主题中,具有水墨特色的大(2)班,就在主区投放了水墨画所需的材料,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到此区域进行水墨创作,孩子选择该区域进行游戏时,老师会对他们的运笔、用墨给予指导。如图所示:

主区:可爱动物《水墨画创作》

副区——材料多元,选择空间大。主要结合孩子们平日里的兴趣爱好,投放泥工、纸工等不同材料,让孩子在剪剪、玩玩、画画中感受美术的多元化。如同样是大(2)班,在《可爱动物》这个主题副区,老师就提供了纸筒、棉绳、动物图片等多元创作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和能力,创作出他眼中“可爱的动物”。如图所示:

主题游戏:可爱动物《多元表现》

同时,美术游戏区还可以与室内的“社会区”有机整合,把这里变成一个“加工厂”,用剪刀、画笔等,创造出“衣服”“花朵”“项链”等,供“社会区”里的孩子们游戏。这种主副区的打造,既关注到“特色”,提升了能力,又满足了个体差异的需要,使每位幼儿都获得提高。

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同时,游戏化环境的打造也是个永恒的话题,那就让我们在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吧。

猜你喜欢
创设美术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意美术
中医的特色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