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策略

2016-05-14 11:45徐敏燕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8期
关键词:豆子区域幼儿

徐敏燕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提供材料,观察、了解、帮助幼儿自己去探索。”操作材料是教育的载体,是诱发幼儿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媒介。我园地处乡下,是一所散发着浓郁田园气息的儿童乐园,倡导的是“自然、自为、自由”的办园理念。在这种“田园教育”的理念引领下,我们因地制宜以现有的环境为基石,师幼一起收集身边的自然材料,投放在班内的区域活动中。自然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手可得,造价低又无污染,而且深得幼儿喜爱。幼儿在摆弄自然材料的过程中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历体验,每个幼儿都得到适宜发展。但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有较多的教师把自然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以下几种误区:

1.材料拿来就用:幼儿对废旧的瓶瓶罐罐、捡来的石头、掉下的落叶等自然材料情有独钟,因此教师往往会拿来就用,不考虑幼儿当前是否需要,能力强弱是否适合。

2.材料倾囊而用: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会想当然地“多多益善”,“一锅端”便成为常见现象。但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的操作材料反而会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

3.材料单一使用:提供的自然材料种类繁多,但一种材料只能发挥一种作用。相互间过于独立,缺乏联系与可变性,会导致幼儿概念形成不正确,所学知识不能迁移,限制和阻碍幼儿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针对以上几种误区,如何将自然材料有效地投放在区域活动中,使每个幼儿都得到适宜发展呢?经过研究与实践,我认为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强扶弱,投放多层材料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材料都能“拿来就用”。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刚开始可能会吸引幼儿,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常能看到:能力较弱的幼儿面对众多的材料往往会无从选择、不知所措而放弃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在进行了一些操作后则会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幼儿的能力强弱找到适合他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提供较简单的材料给能力弱的幼儿,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内容等。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逐步达到目标要求。

如收获的季节,我和孩子们共同采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子投放到了数学区,有红豆、黄豆、黑豆、芸豆等,让孩子们自定规律粘项链。我并没有把孩子们带来的各种豆子“一锅端”给幼儿,而是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了2种豆子并提供简单的样式,让他们有规律地往下摆,如一粒红豆、两粒黄豆、一粒红豆、两粒黄豆……给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3~4种豆子及稍复杂的样式,引导孩子接着往下摆。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则提供多种豆子且不提供样式,让幼儿按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地有规律地摆一摆、粘一粘。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发展,允许他们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能使每个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操作,还促进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每个幼儿都得到了适宜发展。

二、瞄准目标,投放指向材料

材料是支撑幼儿区域活动的基础,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因此,教师只有对本班幼儿最近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投放那些对幼儿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且对材料的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倾囊而用”,应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如美工区内,我曾投放了各种瓜子果壳、棉花、火柴棒等自然材料,让幼儿拼拼摆摆。刚开始有不少幼儿急于尝试,挑选各种喜欢的材料拼摆。但他们面对众多的材料,不知如何去操作,因此演变成了“摆弄物体”,后来就很少有人问津。受幼儿的启发,我及时改变策略,善于观察,先为幼儿提供了2种单一的拼摆材料,并教给了他们相关的拼摆技能,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接着根据幼儿拼摆能力的发展,我又投放了2~3种材料,种类逐步增加。从刚开始的利用1~2种材料拼摆,到现在的利用7~8种自然材料相互合作拼摆,且拼摆的图案、形状也变得无规律,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拼摆材料,为自己的每一次成功而欢呼,使每个孩子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交互组合,投放多样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材料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基本条件,丰富多样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让各种材料在幼儿的尝试、探索、操作中相互组合,从而使幼儿的思维不受拘束,灵感不断闪现,创意不断产生。

如在美工区内投放了树枝、瓜子果壳、豆子、橡皮泥等。孩子们会把泥搓圆,然后把开心果壳一层层插在泥土上制作松果;用树枝、豆子、瓜子组合在一起变成造型不一的动物、人物、房子……这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不统一性,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促进大脑积极思维,促进他们智能和相应能力的发展。

四、关注身心,投放可变材料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对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操作活动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使用恰当,充分发挥操作活动材料的效益,要尽量使一种材料有多种用途。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那沙土石木了,中午散步,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园内的小山坡上捡石子投放在班内的多个区域活动中。投放在美工区,孩子们可以用五彩的颜料涂涂画画;投放在数学区,孩子们可以进行数物匹配、排序;投放在建构区,孩子们可以用石头拼拼摆摆、玩垒高乐。再如上面说过的豆子,投放在数学区内,可以把不同特征的豆子混合在一起,玩豆子分类;也可以把豆子归类摆放,玩豆子排序;还可以利用豆子进行加减:3粒黑豆和5粒黄豆,合在一起共有几粒豆子?总之,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我就灵活调整,使普通的一块石子、一粒豆子,焕发别样的魅力。当然,这样的材料投放,也把教师从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使之能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去。又体现了一物多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了自然材料的可变性。

另外,投放的自然材料还要考虑到安全卫生,突出地域性、反映季节性,且选择的材料要因地制宜,收集起来比较容易等问题。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教育的载体,生活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融入到大自然中,和花草为伍,取自然材料为用,可以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地域资源中自然材料之美。所以,区域活动中,教师在自然材料的投放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使材料真正作用于幼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新知,获得适宜发展。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相信自然材料一样能成为孩子游戏的主角。

猜你喜欢
豆子区域幼儿
夹豆子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和小豆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