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像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大师们虽教学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的课堂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学生时刻保持浓厚的兴趣。所有的语文课理应像大师们的课那样充满灵性和生命的萌动,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因而,“智趣语文”应运而生。“智趣语文”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很多语文课单调乏味,学生不爱上,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打造“智趣语文”课堂思考如下:
一、更新教学观念,授教智趣语文
魏书生说:“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即使到了老师非讲不可的时候,我也尽可能用变换音量、音调和说话速度、感情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
1.更新思维观念。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是:条分缕析的讲解,肢解一篇篇美文,让其诗意全无,更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成为泡影,令学生望而生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形象思维占优势,兴趣爱好不稳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些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有别于成人的“孩子气”。但我们却常常一厢情愿地以教者的经验去推测学生的心理。其实我们应更新思维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课堂还给学生,再走进学生的心里,这也是一种智慧。
2.做个杂学家。“智趣课堂”源自于酷爱读书的教师,不喜爱读书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读书应如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言:“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教育类的专著与期刊、娱乐性的书报杂志、人文历史典籍、网络新闻时评均可涉猎。只有成为一名“杂学家”,拥有融会贯通的智慧,才能将深厚的学问、高雅的内涵、阳光的人生态度呈现于语文课堂,也才能跳出“语文”的圈子,教出“智趣语文”。
二、运用教学机智,诱发课堂生成
智趣语文课堂的目标是“让经典以鲜活的生命姿态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中,让生命以优雅的姿态在经典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提升”。这就需要教者用文本这一载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生命的体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运用教学机智,不断诱发课堂生成。
1.更新教学手段。在智趣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与活力,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或课堂表演,引发学生思维兴奋点,让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智趣的火花。让学生亲自体验与感知,在表演中生成语文智慧,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经典课文都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
2.增进课堂对话。阅读教学专家韩雪萍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因此课堂的本质就是对话,即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等多个主体展开的多重对话。这也是智趣语文课堂的过程追求,这种追求强调动态课堂情境中的智慧生成,即在对话中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3.诱发课堂生成。课堂上的智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瞬间的直接感受,这就要求教师悉心体验每个教学环节,及时将那些看似无用或在教案设计之外的事件巧妙地转化成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良机。比如笔者曾借班教学《祝福》,最后一个环节:试探究谁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学生说:“作为封建卫道士的鲁四老爷负有主要责任”;也有学生说:“愚昧无知的柳妈,冷漠无情的婆婆、大伯以及鲁镇人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有学生说:“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是残害祥林嫂的元凶”。以上这些答案都有道理,在我即将进行总结时,一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祥林嫂自己才是杀死自己的元凶”,并且阐述了自己独到而充分的理由,赢得了全班雷鸣般的掌声……学生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研讨,发展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拓展语文视野,注重生活语文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打通狭义上的45分钟课堂,使“课前”、“课中”与“课后”连成一体,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智趣语文便是这样的“大课堂”,它追求的是“语文生活化”,是对生活富有想象力的“演出”。缘于生活,最终走向生活,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既有宽度又有深度,智趣不言自来。
弘扬语文教学智趣性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总结起来有“四个有利”:有利于新课标的落实,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高雅气质的培养。
纪友根,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