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的身世之谜

2016-05-14 02:57雨田
收藏·拍卖 2016年8期
关键词:簪花贵妇仕女图

雨田

“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这是唐诗《观美人》中对其时女性丰腴婀娜的赞美。凡提起大唐美人,言必及《簪花仕女图》这幅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人物画长卷是举世公认的国宝,画中美人,薄衣罗纱、簪花弄蝶,可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那么,这幅旷世名作究竟何人所绘,又绘于何时?簪花仕女真的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唐美人吗?

雍容华贵,拈花弄蝶的美人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长达180Cm的人物画长卷,作者以工笔重彩的手法描绘贵族女子的悠闲生活。画面共绘五名贵妇及一名执扇的随从侍女,其形态丰腴贵气、云髻高耸、身着华衣,呈披纱曳裙之姿,脸施浓晕蛾翅眉更是妩媚动人,人物刻画端庄柔美,画面敷色浓艳和谐,另无数观画者为之倾倒。

开卷右起第一位贵族妇女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她好似正向前轻移莲步,然又微微侧身,左手执佛子逗引着奔跑而来的一只小狗,神情悠闲而沉静,微微侧倾的头颈,形成一种曲线造型,显得优美动人,体现了这位妇女的青春年少,婀娜多姿。第二位头戴红花的妇女,体态比其他妇女显得丰盈,她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漫不经意地平抬左手,右手手指轻轻地提起贴在脖颈上的纱衫领子,似有不胜初夏闷热之感,显得有些焦躁不安。接着描绘的是一位手执长柄团扇的侍女,这个人物比例略小于五位贵族妇女,装束上也有区别:她不戴花,也不簪步摇钗,只用一条红绸带将绾起的发髻束紧。侍女前方的贵妇则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搭配鲜红的衬裙显得格外醒目,她两手抬至胸前,右手反拈一只红花,目视前方,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在她的前方是一只缓步的丹顶鹤和奔跑的小狗,而后方还有一位姗姗而来的贵族妇女,她头戴海棠花,颈上戴云纹金项圈,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最后描绘的是一位髻插芍药花的贵族女人,她左手提起披帛,右手举着一只蝴蝶,她的眼光却回眸看向她奔来的小狗,她的身姿也描绘成了一个小小的弧度,正好与第一位贵族妇女遥相呼应。画幅的末尾,是一面玲珑石和枝盛开的辛夷花。五名贵妇所穿衣裙雍容华贵而又各不相同,在配色上,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白、紫等色,浓而不艳,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赋色水平。

综观整幅画面,人物的动作及位置的安排颇为用心,画中六位仕女虽然面貌相类,却绝无雷同、呆板之感,她们形态各异,或戏犬观鹤,或拈花弄蝶。四位妇女取近景,两位取中景,使得整个画面富于起伏、变化。人物之间点缀小狗、白鹤、玲珑石和辛夷花等,表现了这些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环境和情趣,也在构图上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然而,1972年,《簪花仕女图》被送至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时发现此图系后来拼接而成,较明显者为左数第二人比例较小的仕女为后嵌入,又白鹤与画左小狗亦为剪裁而来,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其原为屏风画。

《簪花仕女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仅细致入微地真实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形象,而且更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了她们的精神面貌,作者对于贵妇们的脸部及表情描绘尤为精妙,她们面施粉黛,画唐代流行的娥翅眉,并长着樱桃小嘴,眉眼间的刻画浮着安逸舒适、若有所思的神情,表现出了贵族妇女的百无聊赖、无所用心、空虚的精神世界。如最后的弄蝶贵妇,虽手持蝴蝶,却眼神迷离地看着向她奔来的小狗和白鹤,心不在焉而又悠然自得的内心被生动地传达出来。中国画向来主张以形写神,谢赫六法也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可见,精妙的神采气韵刻画使《簪花仕女图》得以成为举世公认的千古名作。

百家争鸣,扑朔迷离的身世

从此画的钤印来看,最早的藏印为“绍”、“兴”联珠印,可知曾为南宋绍兴内府之物,但其在南宋以前的流传情况,未见于任何著录,难以考证。南宋后期此图归贾似道“阅古堂”,钤有“悦生”朱文葫芦印。元明时期此图的流传收藏情况不明,既无印记稽考,又不见于文献著录。直至清初,才见有梁清标的藏印。随后,清代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认定此图为唐代周昉所作。乾隆时期修撰的《石渠宝笈》续编按照安岐的说法著录了此图。20世纪初溥仪携之至伪满宫中,二战结束后为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搏物馆)收藏。20世纪60年代此图在《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中首次向世人公布,遂成为研究唐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虽然《簪花仕女图》描绘的贵妇具有丰腴的体态,妆容都似乎为唐人之风,按照传统《石渠宝笈》的著录,此图出自唐代绘画名家周昉之手,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据记载,他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因而画作年代被认为是中唐时期的作品,画面描绘的则是中唐的宫廷贵妇,体现其时上流社会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

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画作的年代逐渐引起了不少争议,专家学者纷纷根据自己的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簪花仕女图》的创作年代也受到争议。到目前为止大体形成了4种主要的观点,即:中唐说、中晚唐说、南唐说、宋代说。以学者杨仁凯为代表,坚持传统的中唐说;徐邦达、徐书成、李明星等人坚持中晚唐说;谢稚柳、孙机等人坚持南唐说;沈从文认为宋代说。其中,又以中唐说与南唐说为主(坚持宋代说的主要是沈从文一人)。

关于中唐说,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先生对于《簪花仕女图》的研究比较早,他在研究中把首先能产生该作品的年代划出来,然后结合文献研究来发现作品展示出的具体时代特征,参照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词,反映出的贞元年间服饰与习俗的变化,分别讨论了胡服的变化,“短眉”“娥眉”“八字眉”的形状,贞元间妇女喜施“红妆”做高髻,簪花与步摇的配饰,西域狷子的饲养,牡丹花在长安地区的种植与流行,江淮地区缭、绫、轻纱的生产等诸多方面,证明《簪花侍女图》反映的时代风貌只有贞元年间的社会风气才能与之完全符合。同时提出绘画技法,特别是敷色技术、图案绘制、花卉画法尚不成熟。整个作品重视以写生为主的技巧等都与可靠的唐代绘画有相似之处。因而他认为《簪花仕女图》应属中唐的作品,并强调此画艺术水平极高,而周昉是当时一流画家,因而极可能是周昉所作。

而另一方,不管是南唐说还是宋代说,学者们均因《簪花仕女图》中独特的服饰而质疑其年代,仕女装束与唐代盛行的仕女服饰有不少出入之处。最早提出南唐说的人是谢稚柳。他在《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的时代特点一文中提出三点理由:1.图中妇女的发髻与南唐二陵出土女俑的发髻相同。2.南宋陆游《南唐书》中记载李后主的大周后“创为高髻纤裳首翘鬓朵之妆,人皆效之”,图中妇女的打扮和装束可与之相印。3.图中盛开的辛夷花当属江南物候与长安的节令景致不符,而且还认为此作品为写实题材。

孙机也赞成南唐说的观点,孙机认为《簪花仕女图》与公认的八至九世纪敦煌《引路菩萨像》中女像的发式没有共同点,同时指出唐代女像中所用花钗都为单独的一枚叶片,钗上所悬之垂饰,在唐代也只是一钗悬一组垂饰。而《簪花仕女图》上的花钗多为双组,这正与安徽合肥市南唐墓中出土的花钗样式相似。虽说孙机列举的实物不能与《簪花仕女图》中完全契合,但他认为至少可以证明《簪花仕女图》中的发饰是不属于唐代的,而是更与南唐相像。由此也更进一步证明了《簪花仕女图》不是唐代周昉之作。故继谢稚柳的南唐说之后,孙机从衣饰制度的角度丰富了谢稚柳的五代南唐说的观点。

而作为文学家兼服饰专家的沈从文对此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讲到《簪花仕女图》图中的妇女,蓬松义髻,上加金翠步摇,已近成分配套,完整无缺。头上再加花冠,不伦不类,在唐代画迹中绝无仅有。关于头上花冠问题他作了考证,认为:“北宋时期花冠式大为发展,才流行戴真花,而本画《簪花仕女图》戴的近似真牡丹。”另外,今天所习见的“唐装”为诃子加大袖衫,似乎一提到唐朝女子,无论时间场合,一律以诃子加大袖衫形象出现,这种流行观点似乎有待商榷之处。如今能成为该观点的强有力证明的是传为周昉的作品《簪花仕女图》,但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里指出:“本图从最早估计,作为宋人用宋制度绘唐事,据唐旧稿有所增饰,可能性较大”,可说明此图并不是唐代的写生图,可靠度并非百分之一百,但是更让人质疑的是,除了此画以外,其他唐代画作、陶俑、壁画、墓葬几乎再难寻到诃子加大袖衫的例子。比如与《簪花仕女图》齐名的《捣练图》,图中女子们均穿着齐胸襦裙或圆领袍衫。所以从画中的服饰来看,此画有好多令人质疑的地方,何以周昉会画出这种奇特的服饰呢,难道是作者的有意改动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此画并非中唐时期的作品,那作家也就自然并非周昉所作了。

中唐说也好,南唐说也罢,也许历史的真相永远只能无限地接近,我们不得而知,《簪花仕女图》是否在将来被揭开身世之谜,但至少,名作的魅力就在于其艺术价值是永恒的,观之、赏之,已足矣。

猜你喜欢
簪花贵妇仕女图
《洪福绵绵》《唐代仕女图的现代再设计》《梦》《夜》《解忧杂货铺》《勤俭节约—节约用纸》
张充和欲扔进纸篓的《仕女图》
浅析古代男性簪花风俗
宋代走俏“花美男”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欣赏
欣赏
谁是可耻的富人
宴会簪花闲谈
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