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婧 丁斌
摘 要:经过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小微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中的多数。国内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小微企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息的进取精神,已成为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目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小微企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试从分析其发展的历程、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策略
1 “小微”企业的概念、经营范围和特点
1.1 概念
小微企业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朗咸平提出,是对企业的规模和形态的描述,指处于创业、成长的阶段。广义上是大型企业的所有外延,狭义上是个体私营户,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即小型微利企业。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指的是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总资产在3000万元以内、从业人数在100人以内、年度纳税在30万元以内的工业企业,以及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内、从业人数在80人以内、年度纳税在30万元以内的其他企业[1]。
1.2 经营范围
小微企业的范围涉及15个行业门类和社会工作行业大类,包括采掘、制造、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不同的行业,对其总资产、从业人员、年度纳税额的要求不同[2]。
1.3 特点
小微企业的优势包括,在起步阶段往往是几个合伙人按照共同利益的真实意思表示,一拍即合,组织架构简单、管理人少而具有灵活性;转型快,遇到市场不好或经济形势突变,能尽快转型,回避风险或把风险降到一个相当低的程度;经营范围极广,除国家专营的军工、铁路、航空等少数领域之外,几乎囊括了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创新“短、平,快”,效率高,能敏锐抓住新产品的特点、时效,最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发挥到极限。根据日本政府小微企业主管部门做的统计,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大型企业高出一倍多。
但是,小微企业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管理上,家族式的一言堂,把企业的发展寄托在个人的魅力和成败上。在发展资金上,量少且回旋余地小,难以大规模融资。缺乏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产品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营销,缺少科学的统筹和健全的经销服务体系,渠道单一,在开拓市场的初期往往代价大、成本高。
2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程
2.1 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概况
国内小微企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萌芽的家庭小作坊,但在之后数百年并未得到长足发展。上个世纪20年代,小微企业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开始起步。新中国建立以后以公有制为主导,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未期,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后,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小微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据权威统计报告显示,迄2013年底,全国在册的小微企业近12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65%,加上近4500万家个体工商户,则达到了市场主体的94%,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60%的总量,完成国家税收总额的50%、65%的发明专利、超过80%的新产品开发,成为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动力[3]。
2.2国外小微企业的发展概况
美国将企业分为大小两类,中小企业均称为“小企业”,界定的标准分别为雇员人数为500和100,且是变化的。日本根据行业、资本金数量、雇工人数定义为“中小企业”,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可变的。德国则以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下、雇工在500人以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标准定义为“中小企业”。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48%,投资占到国民经济总投资额的46%,出口则占全部的40%。
3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税收较重,生产与经营成本高居不下
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增加,各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雇工、技术人员薪酬增长,管理费用难以降低,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升高。2012年底权威机构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长三角有的企业人力成本涨幅超过了50%[5]。特别是国家对工业用地越来越严格的收紧政策,地价飞涨,工业用地日趋不足,企业租用土地和厂房的价格也大大提高。加上全国性的推行节能减排,水、电、气、煤等能源供应不足,价格居高不下。各种税费偏重,不合理的摊派,大大压缩了企业原本不多的利润空间。
3.2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周转艰难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小微企业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其无太多有效抵押资产,同时也难得到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更难以得到基准利率的信贷额度,加之近年来连续紧缩的金融货币政策影响,各类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减少、审批周期拉长、利率上升。资料显示,仅银行抵押融资一项,利率上升的幅度在30%至50%,企业贷款益加困难。民间小额贷款公司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四倍利率,大大加重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风险,温州大批企业倒闭、业主潜逃甚至跳楼的风潮,便是最好的例证。
3.3 企业组织、产业结构落后,产品技术水平低下
大多数的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对原材料等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面临消耗能源过多以及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更缺少核心竞争力。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多数中小工业企业的产品增值率还不及发达国家的50%。
3.4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缺少规范的市场行为
多数小微企业家族式的管理,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生产成本不明,销售成本不清,财务帐目混乱且不规范。很多经营者靠的是单一技术方面的专长,却缺少总体上的策略谋划和产品营销方面的市场化动作,更谈不上现代化的管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
3.5 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准入门槛障碍多
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并没有真正落实,有些地方政府财政列支专项扶持资金规模小,重大轻小现象依然存在,土地、环保、登记、审批、准入等方面对小微企业的门槛仍然较高,信息、政策引导不够,投资者盲目、随意性大,有时甚至被不法分子所骗,影响了投资热情。
4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策略
4.1 制定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
制定详细的优惠、扶持政策体系,采用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和事后奖补等投入方式,扩大普惠政策受益面。设立转贷应急资金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解决小微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设立创新贷风险池,提高基金风险容忍度,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基金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政策保障。
4.2 推进金融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难
由政府在金融机构开设中小企业转贷资金专用账户,与金融机构联合推出专项信用贷款,为有应急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转贷支持,降低转贷成本、金融风险。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设立面向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逐步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扶持信用担保机构,扩大再担保范围,规范民间融资发展,破解小微企业抵押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4.3 为小微企业做好各类生产要素保障
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推动资源配置,把小微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纳入统筹调度和协调保障范围,确保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平等使用煤、电、油、运、气和资金、土地、标准厂房等生产要素。加强对小微企业家能力培训和加快小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4 扶持、帮助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制定具体措施,扶持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转为企业,促进小微企业做专、做精规范升级。根据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实际生产规模及经营状况,经信、工商、国税、地税、统计等部门联合确定转升的重点对象,建立“个转企”培育后备库和小微企业培育与运行监测培育库,在财税、社保、准入、许可、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重点引导、分步推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做优做强、转型升级、开拓市场,走“专精特新优”发展之路。
4.5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小微企业服务数据库、信息收集统计制度,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政策、信息宣传和服务,实现政企之间“零距离”沟通。按照“政府资助服务机构,服务机构服务企业”原则,搭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公共服务网络化布局,强化中介服务资源整合,将小微企业服务平台、服务机构、创业基地、行业协会(商会)等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在金融、信息、科技、创业、培训、法律、合作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4.6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全国性的联合征信系统,完备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监管体系,提升企业和个人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企业融资建立信用基础。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恶意逃废债、串通骗贷等非法金融行为的惩戒和约束力度,提升失信成本,培育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对信用企业在政府采购、项目用地、人才引进、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Z].2008-01-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Z].2011-02-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Z].2014-28-03.
[4] 德国如何扶植中小企业发展[N].光明网.2012-29-03.
[5] 长三角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查报告 [R].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