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新 张环 王晓芹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利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问卷”,考察了历时三个学期的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1)干预训练对高中生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效果明显,学生在总分和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三个特质上的得分均显著提高;(2)干预后,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在总分和各子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变化;(3)不同学科的干预效果表现出差异:在创造性倾向方面,数学和化学在总分、挑战性和好奇性的训练效果优于语文;在创造性思维水平方面,语文在标题上的训练效果优于数学、化学。
〔关键词〕高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科渗透;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8-0014-05
一、问题提出
高中阶段是个体思维水平发展的高峰期,培养并提升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更多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集中在儿童群体以及不同群体间思维水平的比较研究上,针对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几乎空白。这和整个高中教育以应试为导向密切相关。此外,实证数据显示,高中生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整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1-3]。因此,从实验的角度对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成为现实的可能出路。
关于创造性思维,刘春雷、王敏和张庆林[4]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强调具体的思维形态,狭义上则强调具有新颖、独特意义的任何思维。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从狭义层面来研究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验落脚点主要侧重于评价个体进行创造性相关的潜在能力及个性品质。
在具体的发生机制和内容界定方面,吉尔福特[5]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它包含发散和转化两个过程。发散性加工能力是为了满足特定需要而产生许多可供选择的信息项目。而转化则指信息项目能够产生多种变化和代替物。发散和转化的结合有利于摆脱思维定势,重组眼前和记忆系统的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后来,他把这种理论模型应用于教育实践,围绕上述指标研究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方法 [6,7]。
本研究正是基于Guilford的理论模型设计学科渗透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训练,并利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量化评价,最终考察干预训练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组间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高一下学期开学时实施前测,之后经过三个学期的干预训练,结束时实施后测。前后测的测量内容均为被试的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水平。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高中一年级学生314名,其中男生193人,女生121人。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三个班级,学业成绩水平相当。考虑到不同学科的训练效果可能存在差异,文科以语文为实验科目,理科以数学和化学为实验科目。语文训练在文科班实施,数学和化学训练在理科班实施。
(二)干预实验
1.干预手段
各科目的控制组和实验组均为同一个授课教师授课。控制组和实验组按照一致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则在控制组的基础上每个学期开设八次干预课程,共二十四次。
2.干预的内容及过程
在干预前,各学科教师针对实验科目的内容和特点,形成干预课程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框架,根据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品质,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设计三种类型的问题。在流畅性方面,以“开放型问题”训练被试尝试产生更多可能的观念和设想;在变通性方面,以“变式型问题”训练被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进行思考;在独特性方面,以“探索型问题”训练被试打破定势思维,产生新奇的观念或思路。所有的训练内容聚焦于问题解决过程不依常规、寻求变导以及从多方面探索答案。例如,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词语联想” “情境想象阅读”以及“多元写作”等方法进行训练;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一题多解”“数学建模”等方法进行训练;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改进方略”“生活中的化学设计”等开展训练。
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围绕“问题情境创设—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反思评价结果”的程序展开。首先,创设能够引起被试认知失调的问题情境;其次,引导被试主动利用相关资源有效解决问题;最后,评价结果并反思解决的途径。形式上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以及实践活动、头脑风暴等实现。不同的科目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各有侧重。
(三)测量工具
创造性倾向测验采用林幸台和王木荣[8]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该量表包含50个题目,由被试者自陈观念倾向,可以评价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想象力四项行为特质上的表现以及总体的创造性倾向。
创造力测验采用林幸台和王木荣[8]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问卷”。该问卷由12个未完成图形构成,通过流畅力、独创力、变通性、开放性、精确性和标题六个维度进行评分(由三位专业教师按评分标准独立进行,取其平均值)。其中,前五项属于图形测验,标题属于词语测验。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越高。
三、结果
(一)控制组实验组的创造性倾向的前后测差异
由表1可知,干预后实验组的总创造性倾向显著提高,而控制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子维度上,实验组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上的得分均显著提高,想象力上提高不显著;控制组在各个维度上前后测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二)控制组实验组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前后测差异
由表2可知,在创造性思维水平总分及各维度上,无论是控制组还是实验组,前后测表现的差异均不显著。
(三)不同学科的干预对创造性倾向影响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见表3),干预训练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存在学科差异。在总分、挑战性、好奇性上,数学和化学渗透训练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语文,数学和化学差异不显著;在想象力上,语文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差异不显著。
(四)不同学科的干预对创造性思维水平影响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学科训练效果的显著差异只表现在标题上。即语文的干预效果显著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差异不显著。在总分和其他维度上学科差异不明显。
四、讨论分析
(一)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对创造性倾向影响的有效性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的创造性倾向通过学科渗透性训练得到提高。这就表明,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可能是有效的。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认为:创造性倾向为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着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等来对创造力发挥作用[2]。创造性倾向总分的提高意味着渗透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被试内在的创造动机并提升了创造行为的准备度。
Sternberg[9]认为,个体的某些个性、动机特质更有助于创造行为的产生。如,容忍模棱两可的情境;克服困难的意志、成长的愿望、内在欲望、适度的冒险精神等等。但是,在高中阶段,以应试为目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个性品质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多采用固定答案式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限制和束缚了思维发展的可能性。相反,干预过程更容易使被试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可以大胆尝试,主动交流,减轻了心理上的封锁性、保守性和现实性程度。
从干预的内容上看,开放型问题往往条件不足或多余,答案不唯一,要求被试善于去寻找各种可能性;变式型的问题不拘泥于辐合性的思维方式,能通过变换不同的情境,使被试思维视野更开阔;探索型的问题则能够激发被试的兴趣,使其挑战因循守旧的思维路线。所有这些方面,在被试的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方面分数的提高上都得到了反映。
值得关注的是,实验组在想象力上的得分并没有显著变化。想象力指倾向于“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进行直觉地推测,并能感超越感官及现实的界限。但是,高中阶段正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想象与逻辑思维作为人类对事物进行操作加工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的活跃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10]。这可能是实验组在想象力的表现上并没有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学科渗透训练对提升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可能性探索
由实验结果可知,干预训练前后,被试的整体创造性思维水平并没有提高。这可能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属于能力的范畴有关,它表现出更多实质上的思维操作内容。
Torrance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提出,创造能力、创造技巧与创造动机三者兼备才能产生创造行为[11]。其中,创造能力是与智力、人格密切相关的基本才能;创造技巧是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方法与技能,如创造性解题解力、创造的具体技巧及专业技巧等等;而创造动机则是使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创造思维能力是由多个侧面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能力。创造能力属于比较稳定的人格、智力因素。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智力、认知风格等相对稳定,而且训练的时间不够长,因此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创造性倾向不是实际的创造力本身,它只起到动机作用。除此之外,影响个体思维水平的可能还有特定领域内容上的方法和技巧。正如有些被试所反映的:他们很努力想更丰富多样地去完善图形,但是对线条完全不敏感,不知如何入手。本研究中采用的测验以图形为主,而训练的内容只是特定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干预,并没有针对图形创造性方面设计相对应的内容,这也可能是导致被试在思维水平的提升上效果不佳的原因。我们猜测,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具有领域特殊性,因此在干预训练中,领域普遍性的内容迁移效果有限。
(三)不同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的效果比较
从实验结果可知,学科间渗透创造性训练的效果存在差异。在创造性倾向总体表现上,数学和化学这两门理科的干预效果优于语文学科,具体表现在挑战性和好奇性这两个子维度上。相比较而言,理科学习内容的客观性远比文科强。这就导致在以应试为导向的学习中,被试在平时的理科学习中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方式去应对,形成固定的解题套路。当干预发生时,理科的内容在更大程度上为被试提供了积极探索、打破定势思维、深入问题本质的可能。例如数学训练中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数学建模以及化学训练中的改进设计方案等。而文科的内容本身主观性较强,因此在挑战性和好奇性方面可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少。但是正是这个原因,主观性强的文科内容受逻辑思维影响较少,最后在想象力维度上,语文的干预效果更明显。
在创造性思维水平方面,语文组在标题上的得分高于数学和化学组。标题上的得分主要是根据文字描述的丰富性和抽象性程度进行衡量。而这一点与训练内容有较大关联,比如词语联想、对比阅读等。另外,这个结果同时支持了创造性思维水平领域特殊性的假设。
五、研究结论
第一,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对高中生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效果显著。训练后,实验组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三个子维度上的得分显著提高,但在想象力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变化。
第二,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受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影响不明显。实验组在训练后,在总分和各子维度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提高。
第三,在创造性倾向方面,数学和化学在总分、挑战性和好奇性上的训练效果显著优于语文,数学和化学之间差异不显著;语文在想象力上的训练效果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语文在标题上的训练效果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之间差异不显著。
六、研究展望
由于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甚少有研究涉及,本实验设计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干预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有待验证。其次,实验的群体和科目需要向纵深拓展,在更多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再总结。比如,不同创造性倾向和不同创造性思维水平的被试训练效果是否一致,其他科目的渗透训练效果又如何等。最后,本研究干预的时间略显仓促,后续研究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干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YXYY2011103)。
参考文献
[1]童秀英,沃建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22-26.
[2]申继亮,王鑫,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28-33.
[3]王惠萍,张积家,林乐波,等.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8,(1):57-63.
[4]刘春雷,王敏,张庆林.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06-111.
[5]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Guilford J 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
[7]Guilford J 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M]. New York:Mcgraw-Hill,1967.
[8]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力测验[M].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9]Sternberg R 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0]李小平,张庆林,何洪波.中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的初步测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65-08.
[11]赵春音.当代西方创造力研究的考察[J].科学学研究,2003,21(4):362-366.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学校,中山,5284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